接下来的日子是天曌永嘉年间官场最为血腥的一段时间,即使是后世之人都能从史官的笔下感受到那场惊心动魄的官场大清洗的残酷性。.

短短半个月之内,三百名大小官员获罪入狱。他们有的是董炎一派,有的是凌邺一党,有的是万年中立派,官职大小也从正一品到九品不等,文官武官、京官和外派官都有,几乎占了天曌官员数量的三分之一。罪名从通敌叛国到贪污受贿,甚至是顶撞上级等都有。每个案子之间看不到有丝毫联系,但如此大规模的官员获罪却不得不让人怀疑是有人从中作梗。

原本只是在平阳门打架的官员入狱,但后来又牵扯出御林军统领督军不利,让人随意闯宫的事,一下又扯出十多个官员的罪名。随后,京城的几个巡防小吏被人举报欺压百姓,强行征收保护费,皇帝大怒之下彻查此事,又牵连出好几十个官员。到后来越来越多的弹劾和举报帖子从全国各地飞往京城,每一张折子都铁证如山,逼得顾辰凉不得不全部处理。有一张举报当地官员克扣军饷的折子只是晚了一天,举报来源地的驻军就发生了暴动,百姓也开始联名上书,顾辰凉只好通宵达旦的处理每一个案子。

天曌各州各郡的监狱都被塞得满满当当,甚至有的地方牢房数量不够,便直接将犯事的官员的家周围砌上围墙,就地圈禁。有些府衙几乎要因为没有官员办公而瘫痪,有的军营也快要因为没有统帅而发生暴*。若是此时有外地入侵天曌,怕是各边防军连十天都抵御不了就要投降。为了防止国家陷入瘫痪状态,顾辰凉不得不临时将京城中的闲置官员派往各地代为处理公务。

可是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一向将挥兵南下作为最大目标的黑水国居然一直按兵不动,没有丝毫要进犯的意思。虽说前不久端木渠亲自来天曌京城与顾辰凉结盟,但谁都知道端木渠从来就不是个守信义的君子,更何况撕毁合约这事黑水国又不是第一次做了。可这次端木渠的反应,却让所有人都失算了。

原本人心惶惶的边城百姓都已经打好包袱,准备随时逃走了。可过了很久也不见黑水国有丝毫动静,原本以为是端木渠的计谋,想让天曌军民麻痹大意,然后再一举攻城,可是就连细作传回的消息都是黑水国没有任何出兵的打算。.边城的居民这才安定下来,解开包袱,拿出打包好的衣物,打开店门,继续自己的生活。

也就在此时,被关押近一个月的定北侯获释,在大理寺官员的彻查之下发现是那个打人的官员收了董炎的好处,故意来陷害凌邺。那人叫谢天南,原本是凌邺一派的,又极受重用,在短短三年之内从一个地方的从六品官员升到正三品大员,谁都没想到他会背叛凌邺,而且凌邺也拿不出被陷害的证据,所以一开始才那么被动,甚至被捕入狱。

多亏聂清然多方奔走,并且派人密切监视那人的应酬往来,终于发现他与董炎相勾结的证据。原来他的妻室是当初陪他一起从茅草房里熬出来的,当他官运亨通时他的夫人也开始变了,从以前的勤俭节约变为爱虚荣爱攀比,总爱花费大量金钱去购置首饰和奇珍玩物,以图在一群夫人小姐中出风头。谢天南虽然官居正三品,但平日里俸禄并不多,也不是一个喜欢收受贿赂的人,所以根本无力支撑妻子如此大的花销。但他又极爱妻子,不忍见她不开心,所以总是自己勒紧裤腰也要把所有的钱都给妻子。

可即使是这样谢天南还是满足不了支撑妻子虚荣心所需要的金钱,于是他将主意打在了自己所管的税收上,多次暗中做手脚将收上来的税钱变为自己的,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大片亏空。观察他情况许久的董炎获悉此事后,故意派人去查他的帐,一查之下果然发现亏空无数,便威胁他要去向吏部举报。万般无奈之下,谢天南只得听从董炎的安排,导演了平阳门外那场斗殴,并且将所有的罪名都推给凌邺,以自己的一条命换来一家人的平安。

闻悉此事后,所有人都不禁摇头感慨,谢天南是一个很好的丈夫,为了自己的妻子什么能都做,可是他却不是一个好官,更不是一个好人,亏空公款在前,陷害对自己有知遇之恩的人在后,其行径实在令世人所不齿。至于董炎就更是阴险恶毒,利用别人的把柄威胁别人与他同流合污,为打击异己不择手段,不念同朝为官之情,处处布局陷害,其心可诛

而聂清然再次成为天下百姓所称颂的对象,谁都在称赞她虽为女儿身,却巾帼不让须眉,为了洗清自己丈夫的冤屈赴汤蹈火在所不辞。即使事发之后全天下都不信任定北侯,就连有些深受其恩的百姓都在骂他,她仍然坚定地站在他身边不离不弃,直到光明来临的那一刻。

所有的称赞都化成一句话:得妻如此,夫复何求

然而聂清然却对这些赞美没有任何兴趣,因为虽然凌邺出狱了,但天曌官彻是处于一片混乱中。既然当初凌邺要走这一步棋,那就必然会想到可能造成的后果。如今全国各地都人心惶惶,尤其是边城的百姓,都害怕那些虎视眈眈的外族势力会乘机进攻天曌,还因为许多地方官入狱,导致军粮衔接不上,很多军队的人心也浮躁起来,整个天曌的统治岌岌可危。

她知道凌邺不可能会在这个时候发难,夺取天下。因为他不喜欢接手一个混乱不堪的局面,即使现在也是要他来处理各地的动乱,他也不愿自己夺下来的时候是一塌糊涂的。既然他要出手治理,聂清然又岂会袖手旁观,自然也是要尽自己所能,尽快把这个天下恢复平静。

其实她明白凌邺之所以要走这步棋,并且不惜牺牲自己的名声来走这步棋,就是因为他觉得天曌官场太混乱太黑暗也太冗杂了,过多的官员设置会严重增加朝廷的财政负担,也滋生了许多腐败现象,百姓们有冤无处诉,有屈无处伸,久而久之必然会造成民变。这不是凌邺希望看到的,所以他真好借此机会把一些尸位素餐的官员清理干净,把一些不需要的职位裁撤掉,把黑暗的官场弄得稍微明亮点。

如果贸然掀起这么一场清洗,那么他以前所累积的名誉就会全部付之东流,也不见得会有多少官员支持他。但现在就不同,他刚刚沉冤得雪,又及时站出来稳定局面,深受百姓的爱戴和同情,加上很多官员惴惴不安,生怕这出事会牵连上自己,哪还敢发出反对的声音?

他就是要这天下大乱,大乱之后才能大治。

所以此时清洗,是最好的。

这踌乱一直延伸到夏天,当池塘里的荷花露出尖尖的头好奇的打量这个世界的时候,所有的案件处理也已经趋于尾声。这场清洗在天曌历史上的地位是很难言明的。

支持清洗的人觉得这是一件普天同庆的大好事件,许多平日里骑在百姓头上作威作福的官员纷纷落马,一批批廉洁奉公的年轻官员走马上任,接替那些被革职查办的官员。他们年轻有为,大多数的人都是平民百姓出身,对民间疾苦深有体会,做起官来也大都廉政爱民,并且针对不同地方的不同特点,推行自己的治理方案。使得各州各府迅速从动荡中恢复秩序,百姓重新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这一清洗天曌吏治焕然一新。

反对的人则认为大规模的清洗极大动摇了国之根本,很多名门望族的权利受到损害,家族中为官的或多或少都有被撤职查办,甚至抄家灭族的。这些大家族虽然不如前朝时那般把持朝政,但在朝野也有一定影响力。许多家族开始不服朝廷统治,纷纷为了保全自己的利益而采取各种手段,甚至有人私藏兵器意图造反。如此一来,天曌本就晦暗不明的统治变得风雨飘摇起来。

然而人们的评论根本改变不了什么,充其量不过是茶余饭后的谈资罢了。处于上位的人不会被这些言论所左右,他们只会按照早已布好的计划,一步步走下去。

金碧辉煌的皇宫中,顾辰凉强忍着心头怒火一次又一次的举起传国玉玺,在大理寺呈上的折子上盖章。每一个印记落下,就意味着又一桩案子的结束,也意味着他又一次的向凌邺妥协。他预料得到凌邺会采取雷霆手段来解决这一事,也预料到很多人都会被牵扯进来,但他不在乎,只要能扳倒凌邺,再大的代价他也能付出。可他没有想到,自始至终上官鹤居然都在袖手旁观,答应好的出手都没有做到。

如今再让他眼睁睁的看着为数不多的几个忠于他和董炎的人被清洗,他岂能不愤怒?可愤怒又有什么用,全都是证据确凿的事,凌邺甚至为了打击他而把自己的一些心腹都牺牲了付出这么大的代价,凌邺对于这一仗是势在必得上官鹤又出尔反尔,光凭他一人怎么斗得过凌邺。

越想越气的顾辰凉怎么看那些奏折上都是凌邺面带讽刺的笑容,好像在嘲笑他的愚笨。他一怒之下将龙案掀翻,奏折笔墨噼里啪啦的滚了一地,随侍在侧的太监宫女吓得扑通一声跪下,连连磕头:“请皇上息怒,请皇上息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