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吧文学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风雨歇马镇 > 第五十二章 鸡鸣寺进香还愿鹰嘴崖东山报信

第二天辰时,一辆超大的马车停在曾府的大门口。

朱桂和四个带刀侍卫从马车上走下来,曾德煌和管家已经在院门口恭候多时。

曾大人将朱桂引进曾府。

不一会,又有三辆马车停在曾府的大门口。

欧阳大人、曹锟和赵庭臻从第一辆马车上走下来,程班主从第二辆马车上走下来。

昌平公主和朱桂约好早饭后启程回歇马镇。

朱桂受皇上的委托送昌平公主母子回歇马镇,他也想到歇马镇去看看。

以后,这样的机会不多了,所以,朱桂非常珍惜这次机会。

朱桂五岁就被封为豫王,并就藩于大同府,二十一年前,昌平三十岁生日的时候,朱桂和昌平见过一面——那是最后一次见面。

之后就没有和姐姐昌平见过面,在离开应天府到大同之前,他和姐姐昌平在一起的时间最多。

朱桂的母亲是郭慧妃,在洪武皇帝众多妃子中,地位比较低,只有昌平姐姐不嫌弃他,并且很照顾他。

所以,在朱桂的心里,除了娘亲,昌平姐姐是他最亲近的人。

到大同以后,只要他回应天府来,落脚的地方肯定是侯爷府。

朱桂一直把昌平当成最亲的人,二十一年后的今天,能在应天府和姐姐不期而遇,他还真有点依依不舍的感觉。

这次,皇上把朱桂从大同府叫来,主要是处理一些和迁都有关的事情,迁都完成以后,他还是要回到大同府去的。

皇上差遣,圣命难违,但朱桂的心里面是想早点完成使命,早点回到自己的封地去。

在皇兄的面前,他感觉很不自在,哪有在自己的地盘上无拘无束好呢。

自己离经叛道、无拘无束惯了,稍不留意就会犯了皇上的忌讳。

自己和皇上虽然是兄弟,但出生在帝王之家,虽然也有亲情,但政治上的考量会多一些。

所以,即使是在亲情面前,自己也要保持几分清醒的头脑。

在朱桂的马车上,有四个精致的大木箱,木箱里面是朱桂送给姐姐、姐夫和外甥的礼物。

四个带刀护卫靠在马车上聊天。

高鹏、南梓翔和姬飞在收拾马车,给马加料、饮水,做着出发前的准备。

欧阳大人和程班主在聊黄梅小调的事情。

这次,欧阳大人到歇马镇,因为有要事在身,所以,没有欣赏到程家班的精彩演出。

程班主听说程向东原来的名字是欧阳大人给起的,所以,对欧阳大人感到很亲切。

约摸一盏茶的工夫,昌平公主在朱桂和琛儿的搀扶下走出曾府的大门。

曾德煌夫妇走在两边;冉秋云、梅子、阿玉跟在后面。

不一会,一个老者从东市方向跑过来,老者气喘吁吁,他的手上拿着一串铜钥匙。

老人走到曾夫人的跟前,将一串钥匙递到她的手上。

曾夫人走到昌平公主的身边:

“公主殿下,曾府所有的钥匙都在这里——我让管家到街上刚配的,走的时候,我们会留两个可靠的家丁看守院子,昌平公主要是觉得他们可用的话,就留下他们。”

“昌平愧领了。”

“这里本就是公主殿下的宅子,现在不过是物归原主罢了。”华幽兰道。

“谢谢幽兰妹妹。”

“新年前后,我们就会离开这里,公主殿下年底就可以搬进来了。如果昌平公主不觉得局促和不便的话,现在就可以住进来。”

“昌平感谢曾大人和曾夫人的热情相待。”

“姐姐,以后,您——和您的家人只要到北京去,请务必去找我们,千万不要忘了我们啊!”曾夫人道。

“夫人所言极是,我曾德煌的家就是你们的家。千万不要生分才是。”

从今以后,谭家在应天府就有了自己的落脚点,柝到自己的身边以后,昌平公主就不能窝在歇马镇了,这里本就是自己的家。

如果不是遭遇了十九年前的那场变故的话,她会一直生活在这里。

琛儿回到了自己的身边,谭府也回到了自己的手上。

这次的应天府之行,收获是很大的。

昌平公主从手腕上取下一对祖母绿手镯:“妹妹,昌平这次来的匆忙,这对手镯留给妹妹,还望妹妹不要嫌弃。”

“姐姐赏赐,幽兰敢不从命。”华幽兰一边说一边从发髻上取下两枚金钗,不由分说,插在昌平公主的头上,“这对金钗虽然粗陋,但伴随幽兰很多年,请姐姐笑纳。”

一番话别之后,四辆马车徐徐向西驶去。

欧阳大人、曹锟、赵庭臻坐在第一辆马车上,赶马车的是姬飞。

昌平公主、朱桂、程向东和程班主坐在第二辆马车上,赶马车的人是高鹏。

冉秋云和阿玉和梅子坐在第三辆马车上,赶马车的是南梓翔。

最后一辆马车上坐着朱桂的四个护卫,赶马车的是朱桂带来的车夫。

马车在“鸡鸣寺”停了两柱香的工夫。

这次重回故地,除了以前的老宅,昌平公主最想去的地方就是“鸡鸣寺”,昌平公主和“鸡鸣寺”有很深的渊源。

过去,她经常到“鸡鸣寺”来进香,因为自己的虔诚,观音菩萨给了她两个孩子,让她圆了做母亲的梦。

两个孩子出事以后,她自觉愧对观音菩萨,观音菩萨垂怜于她,赏赐给她两个孩子,可她没能保护好两个孩子。

现在,琛儿回到了她的身边,她自然要借此机会到“鸡鸣寺”来还愿了。

昌平公主要领着程向东进“鸡鸣寺”去给观音菩萨烧香还愿。

十九年前,昌平公主除了在自家佛堂焚香祷告以外,经常带着琛儿到“鸡鸣寺”来烧香拜佛。

昌平公主下嫁给谭国凯以后,肚子里面一直没有消息,这就是她经常拜观音菩萨的主要原因,“鸡鸣寺”是她经常来的地方。

二十九岁的时候,昌平公主终于怀上了第一个孩子,这个孩子就是琛儿,顺利诞下琛儿以后,昌平公主心里面的阴霾一扫而光。

就是因为心情好了了,她才同意办三十岁生日,三十岁生日过完不久,昌平公主又怀孕了,十个月以后,馨儿出生了。

昌平公主有了一个儿子和一个女儿,所以,她经常到“鸡鸣寺”来烧香还愿。

走到“鸡鸣寺”山门前的时候,程向东深藏在记忆深处的东西全部复活了。

在他的记忆中,山门的牌坊上有三个醒目的大字:“鸡鸣寺”,他印象最深的是拾级而上的石阶,母亲经常拉着他的小手,一级一级地往上走,走不了几级石阶,母亲就会把他抱在怀中。

走上一个山坡以后,程向东一抬头便看见了一座高高的宝塔,在他的记忆里面,也有这样一座宝塔。

宝塔的飞檐上挂着很多铜铃,风一吹,铜铃铛就会发出清脆悦耳的响声。

“琛儿,你在看什么?”

“母亲,我在看那座宝塔,我想起这座塔来了,娘,您听——”

昌平公主也听到了铜铃摇曳时发生的响声。

穿过一个大殿,一行人簇拥着昌平公主和琛儿走进大雄宝殿。

走进殿门,程向东便看见一尊千手观音坐佛。

鸡鸣寺和其它寺院不一样,其它寺院都把释迦牟尼佛放在大殿的主位上。

观音菩萨一般会放在释迦牟尼佛的背面,而鸡鸣寺则把观音菩萨放在主位上。

菩萨安坐在高高的莲花座上,她身披三层金黄色霞帔,后面和两边挂着一层又一层的帐幔。

观音菩萨二目平视前方,表情仁慈安祥。香客们需仰望才能看到她的全貌。

在观音菩萨的前面有一个很高很长的香案,香案上放着数不清的长明灯,灯光摇曳闪烁,更衬托出观音菩萨的威严。

香案中间放着两个铜香炉;香案的右边还放着一个铜罄,铜罄上横着一把铜锤。

香案前摆放着一排蒲垫。

昌平公主一行来的比较早,大殿里除了几个正在往油灯里倒香油和整理法器的尼姑以外,没有一个香客。

梅子和紫兰搀扶着昌平公主走进大殿的时候,一个坐在案子后抄写经文的师太放下笔,站起身,打量了一番昌平公主以后,迎上前来。

她双手合十,给昌平公主施了一个礼之后,将一行人引到观音菩萨跟前,然后朝一个正在整理经书的年轻尼姑招了一下手。

年轻尼姑走到师太的跟前。

师太和年轻尼姑低语几句之后,年轻尼姑走出大殿后门。

“贫尼给公主殿下请安——阿弥陀佛。”师太走到昌平公主的跟前,给昌平公主施了一个礼。

昌平公主感到很诧异:“师太认识民女?”

“十九年前,公主殿下时常到敝寺来进香,如何认不得?公主殿下的模样没有多大的改变。”

“敢问师太,慈安住持可还健在?”

“慈安住持依然康健,贫尼已经派人去请,十九年前,公主殿下突然杳无消息,师傅时常提起公主殿下。不曾想,今日得见公主殿下,慈安住持一定会非常高兴。想当年,公主殿下有恩于鸡鸣寺。”

“民女想起来了,师太就是慈安师太身边的侍从止水师傅。”

“公主殿下果然好记性,贫尼就是止水。”

“琛儿,赶快给止水师傅行礼,十九年前,娘到这鸡鸣寺来进香的时候,一直是慈安师太和止水师傅照应周全的。”

“晚辈见过止水师傅。”程向东学着母亲的样子给止水师傅行了一个礼。

昌平公主和止水师傅说着话,不在意,大殿里面已经聚集了十几个师傅,在观音菩萨的前面站成两排,她们双手合十。

正在昌平公主和大家纳闷的时候,两个师傅搀扶着一个老尼姑从大殿后门走了进来。

老尼姑的右手上拄着一根梨花拐杖。

昌平公主迎了上去,止水师傅紧随其后。

这个老尼姑就是“鸡鸣寺”的住持慈安师太。

慈安师太的年龄大概在九十岁左右,她左右太阳穴上有很多大小不等的老人斑。眉毛全白了。

在距离慈安师太三四步远的地方,昌平公主拎起衣裙的下摆,双膝着地,给慈安师太行了一个大礼:“昌平给慈安师太请安。”

程向东也跪在地上给慈安师太行了一个大礼——母亲尊敬的人,也应该是他尊敬的人。

慈安师太将拐杖扔给身旁一个侍从,用双手扶起昌平公主和程向东:

“公主殿下快快请起。十九年前,公主殿下突遭不测祸事,之后便再无消息,今日能见到公主殿下,贫尼喜不自胜。这位就是令公子吧!”

“果然和侯爷长的一模一样。”

“看到师傅身体如此康健,昌平很是欣慰,今日本为还愿,没想到竟然会有意外之喜。”昌平公主一边说,一边朝代王朱桂招了一下手。

朱桂走到昌平公主和慈安师太的跟前。

“慈安师太,这是昌平的十三弟代王朱桂。”

“朱桂给慈安师傅请安。”朱桂给慈安师傅行了一个拱手礼。

“贫尼见过代王殿下。阿弥陀佛。今日得见公主和代王殿下,我‘鸡鸣寺’蓬荜生辉。公主、代王殿下,请随贫尼来。”

此时,已经有二十几个尼姑列队站在香案前左右两边。

慈安师太将大家领到蒲垫跟前,止水师傅分别将三炷香递到慈安师太和昌平公主的手上,慈安师太和昌平公主将香在长明灯上点燃,然后插在两个香炉里。

慈安师太后退数步,面对观音菩萨,拿起铜锤,在铜罄上敲了一下,众尼姑齐声吟唱起来。

梅子搀扶着昌平公主,紫兰搀扶着朱桂,阿玉搀扶着冉秋云,程向东搀扶着程班主,曹锟搀扶着欧阳若愚,跪在在蒲垫上。

昌平公主、朱桂、冉秋云、程班主和欧阳若愚伸出双手,掌心向上,给观音菩萨磕了三个头。

磕完头之后,慈安师太将昌平公主和朱桂一行领进住持院喝了一会茶,叙了一会旧,方才将大家送到山门外。

午时过半,马车穿过青州府,马车还是四辆,但欧阳大人和曹锟、赵庭臻已经不在马车上了。

欧阳大人本打算挽留昌平公主一行在谭家吃完中饭再走,但昌平公主归心似箭,所以婉言谢绝了。

这次的应天府之行是昌平公主第一次离开歇马镇,在

未完,共2页 / 第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