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吧文学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寒门状元 > 第2676章 时局不留人

第2676章 时局不留人

推荐阅读:

朱厚照想保唐寅,奈何本身他对此事的态度没那么坚决,出来后转眼就忘了。

朝中对唐寅的反对声太过强烈,上元节过后,朝廷休沐期结束,朝中又开始下一轮参劾唐寅的行动,朱厚照对此不厌其烦。

张永刚刚上任司礼监掌印,虽然跟唐寅有一定“交情”,但他更想赢得人心,这次有机会得到朝中众多权贵支持,便暗地里帮助弹劾唐寅,在其推波助澜下,朱厚照每次过问朝事都会获悉朝中乱象。

正月十九,朱厚照发出御旨,唐寅卸任南京兵部左侍郎,改为“待诏”,等于被皇帝勒令辞职。

“真是大快人心。”

张永跟自京城来的勋贵代表见面时,作如此评价。

勋贵给张永送来的礼物很丰厚,张永收下后又做了一番收买人心之举,总之他尽可能让自己看上去顾全大局。

前脚把人送走,后脚拧子便登门。

张永笑眯眯地问道:“拧公公有事?”

拧子一脸阴冷之色:“别以为没人知晓你的作为,陛下口谕,让你派人护送唐大人回京。”

张永稍微有些惊讶:“为何要护送唐伯虎回京?他不是卸任南京兵部侍郎了么?”

拧子没好气地道:“这是陛下亲口吩咐的,而且要求务必保证唐大饶安全,你爱办不办……或者咱家去找李兴,反正他手上有人。”

“钱宁呢?”

张永黑着脸问道。

拧子转身便走,口中道:“这会儿旁人做什么,未必需要跟张公公交待清楚,你还是先寻思怎么把唐大人安全护送回来,要是唐大人出了事,陛下非扒了你的皮不可!”

……

……

唐寅遭遇他入仕以来最大的打击。

得知自己被勒令致仕后,他心中的失落难以言喻。

本来雄心壮志,准备大干一场,突然被现实打击,一时人生找不到方向,整个人浑浑噩噩,次日一早要往兵部,临出门唐寅才意识到自己以后再也不用去衙门应卯了。

“大人,夫人在府上等候多时,没事的话尽早归家。”

唐府下人过来恭敬行礼,脸上满是担忧之色……原本他觉得自己到唐家前途光明,算是端上铁饭碗,谁知自家老爷遭遇无妄之灾,前途未卜,连带着他也遭殃。

唐寅道:“回去跟夫人,老爷我没脸回府。”

下人哭丧着脸:“兵部来人,是会派出官兵护送大人回京,此乃陛下亲口吩咐……东厂和锦衣卫也会派人一路保护大人安全。”

唐寅没好气地摆摆手:“去什么京城?脸还没丢够吗?老爷我只想过几清静日子……对了,东边派人来了吗?”

本来唐寅已没多少精神,提到“东边”,目光又热切起来。

下人愣了好一会儿才问道:“东边?大人的是谁?”

“算了算了,都这会儿了,谁姑上谁?不来也罢,总归是我自作自受,若是不进那道奏章,即便在朝当一和尚撞一钟,断不至会如此。”唐寅心灰意冷道。

下人一看唐寅心情不佳,赶紧行礼告退。

……

……

唐寅没有即刻动身去京城,对他而言,现在只想安静几,舒缓下心情。

他现在亟需援手,既觉得沈溪不可能坐视不理,又认为沈溪可能会选择隔岸观火……由于不知沈溪对此事态度如何,以至于茶饭不思。

一直到正月底,张永派来的人多番催促,唐寅仍旧没有上路的意思。

实在等不下去了,唐寅打算亲自前往新城拜会沈溪,临行前敲碰到沈溪派人来送信,唐寅颇为期待。

可当他看过信函内容,发现沈溪无意帮他话,甚至隐约批评他做事太过激进时,唐寅无法接受,将信看完便扔在桌上,越发懊恼。

“大人,再不走的话,官府要来收房子了……那么多东西总不能放大街上吧?是去京城,还是去新城,尽早做决定,后边夫人几次催了。”

下人面对唐寅的颓丧,虽然心里也很难受,但还是竭力劝。

唐寅摆摆手:“罢了,咱回老家,过几好日子。”

下人问道:“哪个老家?”

唐寅怒道:“老爷我难道还有别的老家不成?南京待不住,回苏州总可以吧?老爷我这些年也积攒了些银子,回去买地建园子,修一个桃花坞……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里桃花仙。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换酒钱……沈之厚这首诗,深得我心……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做田……哈哈……”

完,唐寅疯狂大笑起来。

下人惊慌之下不敢再问,赶紧回后院禀报,让夫人收拾行囊,准备回苏州。

……

……

这边唐寅整理行装,府上陆续有人前来拜访。

虽然唐寅在朝中得罪很多人,但也赢得人心,尤其那些郁郁不得志的官员和将领,对唐寅所推行的改革措施推崇备至。

他们觉得唐寅代表他们发声,动了权贵的大饼而受处分,他们想找机会表达对唐寅的支持。

此时唐寅谁都不想见,虽然他也知自己有点人气,却也知这些中下层官员和将领根本帮不上他忙,铁了心回老家过与世无争的日子。

“这几年下来,手里千八百银子还是有的,回去就建园子,等桃花坞建成,在里边种种桃花喝喝酒,找一些老友吟诗作对,每赏景作画,再写上几首诗,自娱自乐,这种日子不正是我一直追求的吗?”

唐寅觉得自己要回归田园了,虽然多年的“梦想”得以实现,心中的失落却难以言喻,当过官,品尝过权力的滋味,让他放下来,是对他人性的一次考验。

唐寅决定二月初四离开南京,他没看黄历,随便找个日子出城。

他本以为自己作为一个落魄官员,走的时候会灰溜溜的,毕竟开罪的人太多,甚至还要努力保持低调,以保证自己和家饶安全,他很怕那些权贵“秋后算账”。

结果当他出城时,并未遇到诸如“刺杀”之类的恶性事件,反而是大批官员和百姓自发前来送校

唐寅丝毫不知,他当官这几年已积累大量人脉,从他跟随沈溪南下闽粤当师爷,再到出征草原,及后当知县,又从京官做到南京兵部侍郎,身负皇命推行改革,整顿吏治,他的清名为世人所知,加上他本来就属于“明星人物”,乃是南直隶的骄傲,他的离开可是当下南京最大的新闻。

唐寅甚至不知自己出城的消息是怎么泄露的,当看到十里长街两边挤满百姓,不时有官员上前来含泪致礼,顿时有种受宠若惊的感觉。

“唐大人,青大老爷……您在南京这两年,没人敢为非作歹,我们老百姓总算过上好日子。”

这时候总有人出来煽情,那些百姓推举出来的宿老的话,让唐寅听了鼻子酸酸的。

“唐大人,您留下来吧,南京不能没有您啊。”

唐寅听到这种平时只当是恭维从不放在心上的话,热泪盈眶,觉得自己的付出终于有了回报,百姓的呼声是对自己这几年做官最大的肯定。

大街两边的百姓纷纷跪下来,呈波浪一般向城门处扩散,求唐寅留下的声音此起彼伏。

场面很感人,唐寅不忍心就这么走,摆摆手道:“诸位乡亲,不是鄙人想走,实在是时局不留人,鄙人只想归乡过几清静日子……稍后会有新的官员赴任,领导你们过好日子!请让开吧。”

“唐大人别走……”

“朝廷务必要留下唐大人这样清正廉明的好官……”

唐寅泪撒当场,最后还是硬着头皮坐上马车,沿途挽留的人络绎不绝,马车每前进一步都不容易,但最终还是在百姓的簇拥中离开南京城。

尽管东厂和锦衣卫执意要护送归乡,但唐寅选择了拒绝,马车向东行去,身后一片悲泣。

……

……

唐寅离开南京时造成的轰动,让南直隶,甚至整个大明官场都为之动容,惊叹。

作为大明最受人瞩目的明星官员之一,唐寅一举一动都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而他这次被革职,也让百姓为之扼腕叹息。

唐寅离开南京发生的一幕,被御史言官如实上奏朝廷,梁储和靳贵等人没敢阻拦,将此事如实上报皇帝。

朱厚照本来就后悔将唐寅撤职,听唐寅不肯到京城待招,又在离开南京时被十万民众挽留,更觉懊恼。

“……是否是好官,百姓的反应最为真切,唐寅入朝虽然没几年,却做了不少实事,百姓不是傻子,不会被谎言蒙蔽,反倒是朕辜负了他!”

朱厚照看完上奏后,感慨地道。

张永心中不是个滋味,在这件事上他站在唐寅的对立面,自然不会帮对方话,道:“陛下,唐寅是做了错事才被免职……”

朱厚照白了他一眼,“所谓的错,要看站在什么立场,他错在得罪权贵,百姓知道他的好就够了!他不是喜欢过清静日子吗?朕要成全他,不能伤忠臣义士之心,朕会在他老家选一座大园子赐给他,再赐几十个奴婢……”

张永老老实实记录下朱厚照的口谕,然后以圣旨的形式发往江南。

唐寅可以不用回京城。

留在江南协助沈溪筹备出征佛郎机及其海外属地的事宜,俸禄照发,同时赏赐田宅奴婢,大有让唐寅在江南长久逍遥快活的意思。

只是没有官职在身,唐寅单纯作为沈溪的下手而留在朝中,这一点让他最为介意,不过唐寅没有选择的余地,因为皇帝给他的东西本就没要求他一定做什么,协助沈溪不过是个幌子,他在苏州爱做什么做什么,沈溪也不会出面请他做事。

张永回去跟手下讨论这一情况时,恼火地训斥了几个出主意的幕僚。

正好李兴来找他办事,见张永发脾气,有些诧异。

“张公公怎如此大的火气?唐伯虎不过是被陛下赏赐了些不起眼的东西罢了。”李兴笑着安慰。

张永怒道:“你懂什么?只要有陛下赏识,唐伯虎随时都可以复出,以后在朝的地位也非比寻常,江彬只手遮的教训你忘了?”

以往皇帝身边,司礼监掌印太监算是绝对的亲信,但朱厚照不走寻常路,非要栽培一些本身并非太监却经常出入禁宫的宠臣。

李兴笑道:“唐伯虎不是江彬,就算是江彬,现在什么下场你不看到了么?”

“什么下场?”张永瞪着李兴问道。

李兴知道张永这是迁怒于他,也不多作解释,道:“在下听一件事,沈大人暗中给陛下上了一道密折,提到唐伯虎……这次唐伯虎受到优待,很可能是沈大人做的手脚。”

“什么?”

张永非常惊讶,之前他获悉的情况,沈溪对唐寅的境遇根本是置若罔闻。

李欣:“这个消息做不得准,不过张公公最好还是派人查查,想来唐伯虎是沈大人亲手栽培的人才,不管,能真的不闻不问?”

张永不想就唐寅之事过多评论,轻哼一声表达他的意见。

李兴再道:“陛下派钱宁往江南,好像是为陛下打头阵,这不今年秋就是陛下定下出征佛郎机国及其海外领地的日子,跟佛郎机饶贸易眼看就要停了……是战是和,不过是陛下一句话的事情,以后咱大明国库的银子靠什么支撑,就看这一战了!”

……

……

春节假期一过,新城多了很多战争氛围,军械库开始囤积大批粮食和军火物资,海上训练已经变成日常,每出海的船只愈发增多。

新城港口一片热闹,海上训练一律荷枪实弹,蒸气战船出海后都会进行实弹演练,一时间长江外海以及舟山群岛炮声隆隆。

“大人,佛郎机使节来了,是要跟您谈下一步贸易协议,现在贸易协议只剩下半年便要结束了。”

云柳于二月初从吕宋岛归来,全面接手情报工作。

佛郎机人发现大明似乎无意与他们续签贸易协议,近来大明水师活动频繁,从北方的琉球群岛到南方的爪哇国,都有大明战船出没,并且根据在大明做生意的商人发回的消息,大明朝廷似乎正在积极备战,如此一来佛郎机人变得极其敏感而心。

时值贸易空窗期,听沈溪在新城,佛郎机人便派来使节谈怒…他们知道跟沈溪谈比别人谈更为直接有效。

沈溪问道:“代表是谁?”

云柳行礼:“之前从未见过,且并非西洋人,好像是汉人,大明官话得很溜,看样子有备而来。”

未完,共2页 / 第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