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这个集市因为秦朝又接到了一笔大的粉条订单,没有去集市,所以,这样的盛况她没有看见。

说起来,这笔订单还是第一次卖出去的订单,是那位方管事送完了货回来,将粉条的事情上报给了东家,然后,方家在尝过了方管事带回去的粉条后专门派了方管事又回来进货的。

方管事这次订货定的多,一次要两千斤。虽然这些天外面树林里每天都没停下做粉条。可是,毕竟人手就那么些,而且,他们刚来,很多东西需要准备,做出来的粉条不光摊子上还有铺子里要用,时不时的还能批发出去一些。

所以,将晾干的粉条全都称量了下,发现还差五六百斤。

这不,粉条这边又加班加点的开始做了起来。不光要够了方管事这边,摊子和铺子那边这些日子也是卖的不间断,这些都需要不停的制作。

终于,在赶了两天后,送走了方管事,确定家里这边不会断货了,秦朝这边才算是停下歇歇。

而一停下来,秦朝看着下人们住的房子不是那么靠谱了。这都入冬了,还住着单薄房子的话,冬天来两场雪说不定就能压垮了。虽然,这说法在黑婆很肯定的告诉秦朝说,那数目她都是挑的七八十年以上的坚硬树木,不会出现她说的问题。

但,秦朝看着还是觉得从内到外的感觉冷。

于是,跟周玄商量了下,反正现在做粉条的地方不够宽敞,要不然他们另外选择地方给下人找村里的人盖青砖的房子,然后,他们现在住的那地方今后就当成是他们家的粉条作坊。

正好,当初黑婆在选的时候靠着山壁,又是在树林深处,挺隐蔽的。

商量好后,秦朝亲自去了村里牛大爷家,牛大爷的两个儿子就是泥瓦匠,找他们正好合适。而且,她对牛大爷家也熟,都认识,总比去找生人强。

听说周家要盖青砖的房子,牛大爷和两个儿子还以为他们要从山谷里搬出来呢s来听说是盖了给别人住的,顿时想到村长回来后说的,周家又买了下人了,这是、、、盖青砖瓦房给下人住?

“周家媳妇,不是我老牛头多管闲事,只是,这下人住青砖瓦房是不是不太合适!你看看咱们村,一个个的有哪家谁的去买青砖盖房子,不是自己摔泥坯,就是去山里打了石头盖的茅草房,你家要是盖了青砖瓦房给下人住了,这十里八村恐怕又到处传你家的事了!”

秦朝一听老人家的话知道人家是好意。想想着十里八村的,好像除了地主家的房子,还真没有几家哪家能住上青砖瓦房的!

“牛大爷,我们这也不是想搞特殊,只是,您也知道,这马上就冬天了,再不盖房子不说冬天住不上的问题,就是冷了,冻住了土地也没法动工,所以才想买青砖盖的,想着这样快一点。”

也是怪她之前没想到,要不然早开始动工的话也不会这么赶。

牛大爷听了是这个原因,而不是人家故意要给下人盖青砖的房子,心里多少好受了些,点点头。抽口烟,想了下又问道,“那不用青砖的话你们打算是用石头还是泥坯盖?”

“这不用青砖的话用其他来不及吧?”秦朝担心。

这时牛大爷的大儿子摆摆手道,“这你就是外行了吧!你就说你家想用什么盖吧!要石头有石头,要泥坯也能有泥坯。”

“哦?哪里有?”

瞪一眼大儿子,让他说话别那么随意,眼前的不是大老爷们,是个年轻媳妇,牛大爷接口道,“你别理他,这么大岁数了还没个正行。不过,他说的到也是对,你不了解咱们乡下人家过日子。咱们乡下人家要是哪家打算着盖新房,从四五年之前就会开始准备,盖石头房子的打石头,要是想省事,想盖泥坯房子的,也会提前一两年就自家摔了泥坯码放起来,等到盖房子的时候直接用。

还有那些摔了泥坯不盖房子,盖个猪圈、羊圈的、鸡圈的都会在家存下些。

所以,要是谁家急着盖房子的话,可以在村里走走,用钱买那些有的也行,等到盖完后摔了泥坯或是打了石头还给人家的也行。咱们农家没那么多计较,反正都是邻里,很好说话的。”

牛大爷这样一说秦朝明白了,想了下,她觉得是不该盖青砖的那么招摇,那么就、、、换成石头的吧!

泥坯的话她始终觉得盖起来的房子会不坚实,要是多下几场雨淋一下,会不会突然塌了什么的?

跟牛大爷他们说了改成石头的房子,不知道谁家打了石头可以暂时去买来的?

牛大爷的大儿子说他帮忙去村里问问,让她先稍微在他家等一下。

在确定秦朝是用钱买,不是以后打了还给人家后,牛大爷的儿子去还不到半个时辰就带回来好几家人。

秦朝了解到,这些人家都是在山里打了石头的,听说她要用钱买,都愿意把石头卖给她。

石头的问题解决了,然后就是盖房子的人工问题。

秦朝全权交给了牛大爷父子三人,说好了开工钱,每人一天管一顿中午饭,然后,一天还开十五文的工钱。

听到不禁有钱赚,还管一顿午饭,不少来卖石头的壮劳力都积极报名要去盖房子。

要知道,帮村里人盖房子是只管饭不开工钱的。毕竟都是乡里乡亲,谁好意思拿钱?

他们这些会些泥瓦匠的也都是到镇上,或者是给地主家盖房子才会有工钱可拿。

将事情全权委托给了牛家人,说好了明天就开始动工挖地基,然后多找些人去山里把石头弄出来后,秦朝就回了家。

回家后又跟周玄说了把青砖瓦房改成石头房子的必要。这个周玄无可无不可,点点头表示知道后就不再管,又去研究其秦朝给他买的律法书了。

这个时代的律法书不是随便就能买到的,还是秦朝求了镇上那家书店的老板让他去县里的时候帮忙捎带回来的,为此,她还多付了书店掌柜一两银子的跑路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