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看了奇怪,问,“怎么了?大舅母。”

想了半晌,大舅母实在有些话憋的久了,找不到人说,现在实在是在心里憋不住,就对秦朝诉苦道,“恐怕,就算是搭进去这些东西,有些人的心也是喂不饱。”

秦朝听得皱眉。

大舅母接着担忧道,“虽说你二表姐嫁进去他们纪家时间不长,可是,除了年前年后初二回了家一趟,这么长时间了,我一次你二表姐的面都没见过。”

算算时间,这也有一两个月了!秦朝默默在心里算。

“这要是咱们不在镇上做生意开铺子也就罢了。哪一集咱们都来,你二表姐虽然身为儿新媳妇,但是,这出门来赶个集没什么吧!正好也能见见娘家人。可是,这么长时间了,你二表姐就愣是一个集都没来过,反倒是她这个做婆婆的一集不落,我这心里啊、、、怎么想怎么不落地,晚上一个人躺在床上就胡思乱想。

有时候也真想冲动的让你二表哥过门去看看,可是,又怕纪家多想,对你二表姐生出隔阂,那就不好了。

而且,出嫁闺女别说是两三个月不登门,就是一年只登一次门那也是多得是、、、我这、、、唉!”

这就是一个慈母的心!既想女儿,担忧女儿,可是,嫁出去的女儿就不是那么随便,做什么之前总是顾虑重重。

不过,这个秦朝还真没什么好主意,挠了挠头,最后出了一个不算主意的主意道,“要不,找人再不惊动纪家的情况下去看看二表姐过的怎么样?”

这一下大舅母来了精神,瞪大眼问秦朝,“找谁?我本来还想让你二表哥偷偷去看看的,可是,就怕被他们村子的人认出来了,到时候不好看,所以就有些拿不准主意。”

看来,大舅母不是没想过。

秦朝想了下,说道,“你们村子里有他们村子嫁过来的媳妇吗?您可以拖那人回娘家的时候去看看,就说是就说是一个村子,找上门玩玩,说说话合情合理。”

“哎~我之前怎么没想到这个!”大舅母懊恼的拍一下自己的头,“果然是,人老了,脑子就是不好使,跟你们年轻人没法比。对了,我想想啊,村子里有没有那边的媳妇啊、、、谁是那个村子唻?”

“洪五家的啊!她娘家不就是花山村的。”

大舅母正极力想着,老大会儿没想起来,这时吕氏出口说了。

秦朝暗地里笑笑,这对婆媳。

‘啪’大舅母双手一拍,恍然,“对啊i五家的小媳妇不就是花山村的吗?对了,老大媳妇,你跟洪五家的认不认识?我这老婆子要是上门的话不是太好,你要是认识的话,等晚上回了家,拿上点心你去跑一趟。”

吕氏撇撇嘴正要反抗,见自家男人头来恳求眼神,顿时哼了一声,没好气道,“知道了!”

大舅母欣慰的笑笑,这才把有精力放在旁边坐着吃东西的秦林身上,看了看他身上的衣服,悄声问,“怎么回事?”

秦朝无奈一笑,她也在等着秦林吃完了打算好好盘问一下呢!

终于,在等了一会儿后秦林总算是吃完了一碗酸辣粉,怯怯的抬眼看看秦朝,又要去拿包子,秦朝抓住他的手,拿到眼前逼问他,“这手是怎么回事?”

秦朝不打算再让这小家伙吃了,一碗酸辣粉,两个包子,虽说吃不饱,但是,看他的样子也是饿了的狠了,一次吃的太饱他的胃会不舒服,所以,秦朝开始了她的逼问。

而她也不是无缘无故,这孩子的手她刚才就注意到了,那手上冻裂的口子,即使开春了,那口子都没收口,反而还很大。就这样,他竟然还上山砍了柴背到镇上。

秦朝都不用问,这柴不是背给摆摊的二叔家,就是拿来卖的。只是,她怎么不知道,秦家穷成这样了,要让一个半大孩子砍柴背到镇上来。

见秦朝阻止他吃,秦林还以为他吃的太多,二姐生气了,小眼神顿时瑟缩了下,缩回手。

秦朝叹气,知道得要跟他说清楚,要不然这小家伙肯定会多想,于是开口道,“你别以为二姐是嫌弃你吃的多,二姐开着吃食铺子呢,不怕你吃。只是,看你刚才吃饭那样儿,该是好几顿没吃饱才会这样吧!刚才吃的先消化消化,等消化的差不多了再吃,要不然,你今天晚上肚子该难受了。”

秦林抱着肚子,点点头,表示知道了。

秦朝看他那样子真是愁人,这孩子之前可不是这样的性子,这才一年不到怎么变成这样了!

“算了,你先告诉我,家里到底出了什么事情,你怎么会饿成这样?”早上的时候看着包子,闻着包子的香味都走不动路了,之前她在家的时候可没见这孩子是这种贪吃的性子。

所以,秦朝觉得,肯定是家里的问题。难不成,张氏饿着这孩子了?

没道理啊,她很肯定,秦林是张氏所生,张氏没道理饿着自己的亲生儿子啊!她不是亲生的就罢了,以前不是没有被张氏找着由头饿过。

沉默了好一会儿,秦林终于在秦朝的眼神逼视下慢慢开口,“家里,家里欠了钱,最近家里的饭食都是,都是限量的。爹要种地,我怕他撑不下来,所以,就把我的给了爹一半。”

“欠钱?”秦朝不可置信,“家里什么事需要借钱?去年不是卖了我收了周家十两银子吗?要干什么十两银子还不够?”

要知道,对一个农户来说,十两银子那可是巨款了,相当于现代一个普通家庭家有存款十万了都,这样还要借钱?

“嗯。”谁知,秦林点点头,慢慢说道,“张书帆要参加今年的举人考。宋家因为退婚的事不打算拿钱支持张书帆了,大姐打算嫁给张书帆,所以,家里的钱都拿出来还不够,又让爹去借了五两银子,凑够了二十两给张书帆参加科举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