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好,让她担心的斗殴没斗起来,上去的人正是魏老虎带着人一行。而他之所以带着人过来不为别的,也不是来讨公道,怪关二爷打了他的人的,反而是带着人过来给关二爷赔礼道歉的。

“关老弟,都是这小子自作主张,老哥在这里给你配个不是,关老弟多包涵啊!”

说是来道歉,可是,这敷衍的态度,说话的语气,怎么看怎么都没有一分诚意在里面。

关二爷一碗酸辣粉才吃了一半,魏老虎来了他也没放在眼里,该吃吃。魏老虎说完话他倒是接腔了。

“魏老虎,规矩你是知道的,你的人越界了。”

相比起魏老虎还假装一下意思意思,关二爷则是整个不给面子的直来直往。

“哈哈、、、关老弟还是这么严谨。不过,这臭小子也是关老弟看着起来的,就是这个熊样子,我一时看不住,这不就犯到你这儿来了。我这忙着别的,他们一回去我一问立马就带着他们来给关老弟你赔礼道歉了,关老弟,俗话说,不看僧面看佛面,是下边的人不争气,也没造成损失,咱们、、、要不就这么过了吧!”

整个二楼,刚才在关二爷来的时候还有两三个在旁边隔间吃的,等到见了魏老虎上来,不管是吃完的还是没吃完的都加快了速度,然后再他们一开始谈话的时候就迅速撤离干净了。

所以,现在二楼上就剩下他们这一桌。这会儿整个二楼又是一片安静。等了好一会儿,等到关二爷碗里的都吃完,拿出巾帕擦了擦嘴,才慢悠悠松口说,“下不为例。”

得到了自己想要得到的答案,魏老虎点头,“那是当然!”

姓关的态度这么冷淡,魏老虎的笑脸也装不下去,“虽然关老弟大度不罚他了,可规矩就是规矩,我这就领着这混小子回去受罚,下次有时间,兄再约了老弟好好喝一杯,给老弟正式赔礼道歉,告辞!”

魏老虎带着人下了楼,等走出一段后回身对着那个领头的就是一脚,骂道,“蠢货!”

踹完人转身就走,后面领头的从地上爬起来,低着头,掩饰住了此时眼里的阴郁。

骂他是蠢货?今天这一出不是他魏老虎查到了姓关的不在暗自指使他做的?出了事就推到他身上,呸,孬种!怪不得比姓关的大了那么多岁,还比他早出来混,可是却处处被后来者姓关的压了一头。

魏老虎走后不久,关二爷也带着他的人从二楼下来,二表哥上去又说了几句感谢话,那个关二爷都是冷冷应对,最后走的时候也仅是点了下头算作是打招呼,然后带着人出了铺门。

而最有意思的,他在走到门口的时候还向她这边看了眼,虽然秦朝没看明白他那一眼表达的什么,但是,秦朝觉得,这位关二爷倒是有点意思。

早上闹了一场,剩下时间都是平平顺顺的,没人敢再来惹麻烦。等下午关了铺子,表兄妹凑在一块,秦朝向二表哥打听这位关二爷的事。

她纯粹是好奇,这么冷,还这么有气质的男人竟然只是一个,说好听了是什么爷,什么爷,其实说穿了,就是个徐混的头头。

“你可别小看了这位关二爷!”二表哥上来就是这么一句话。

“这位、、、据说可是个有名的狠人!他据说原本不是这个镇上的人,是下边村里的。他父亲在他很小的时候就没了,他母亲带着他兄妹仨过活。奈何,有偏心的爷奶,还有如狼似虎的叔伯,典妻,你知道吧?”

典妻?

这个秦朝知道,在现代的时候有人专门研究历史的就研究过这个,据说是有些地方娶不上媳妇怎么办?典个妻子,付上三年两年的钱,生了孩子,留下了后代妻子再还回去。

当时她看到这篇奇闻异事的时候还很不可思议!

古代那是多保守的时代,女子露个脚,跟男人说上几句话都可能被浸猪笼的,怎么还会发生典妻的事。

可是,今天她就听到了真真实实的了!

“关二爷的爹去的早,他们还小,他娘还年轻,为了他们不敢改嫁,怕没了爹,在没了娘,他们兄妹三个没了活路。而关二爷的爷奶、叔伯也没想着放了关二爷的娘另行改嫁,那样他们就什么都捞不到了。

关二爷的娘不改嫁,却是就落尽了他们的网里。夫君没了,媳妇的生死当然就落在了公婆的手里,这边关二爷的爹只没了半年,关二爷的娘就被公婆给典了出去,典给了他们村的一个老光棍。

关二爷和关二爷的兄长肯定不同意,拼死相拦。可是,那时候关二爷才九岁,关二爷的兄长十岁,最小的妹妹才五岁,怎么拦得住。

可是,那毕竟是亲娘,怎么也不能看着她被糟蹋了!也不知道当时是怎么弄得,总之,关二爷的兄长被打断了一条腿,关二爷被抓起来据说是关在柴房里关了五六天、、、

孩子成了这样,一个村里,即使关二爷的娘亲被典出去了,被老光棍关了起来,她也还是知道了儿子被打断了腿,当天晚上就绝望的要自杀。还是老光棍发现的早救了下来,看她可怜,老光棍到底不是太狠心的人,没勉强她,只让她待在他家陪陪他。”

“说起来,老光棍真的是个好人了!不光没有勉强关二爷的娘,也不阻止她回去原来的婆家看孩子,之后,甚至关二爷的兄长腿断,关家不给花钱找大夫,还是老光棍花的钱给请的大夫,拿的药。

可惜,腿断了乡下的大夫怎么治的好,只能是养着,时间长了就成了跛子。”

“关二爷以及他兄长和妹妹跟老光棍后来处的还好,可惜,一年到了后,关二爷的娘就必须回到关家。

他们以为,典妻的事也就会发生一次,毕竟,典妻毕竟不是什么好名声,很多人家都是家里实在过不下去,不典妻就会死的那样的人家才会典妻,而度过了这个坎儿,很少有人二次典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