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吧文学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大唐铁肩王狄光嗣 > 第39章 “赌局其三?”

没错,狄光嗣出的主意就是把吐蕃正使的零花钱给榨干,总归一句话,不能让吐蕃白白使用大唐的力役。

上官仪与阎立本二人一唱一和,给钦陵报出了一个银9000两的数字,合90贯钱,56斤4两金;

七天花了90贯,就算是对于钦陵本人来说,也都着实不是一个小数子,所以钦陵当然不可能乖乖交钱。

这不,你看他开始装蒜了,“上官侍郎,阎尚书,本来90贯钱也不是什么大数字,我贵为吐蕃使者,自然也是拿的出的;

只是大唐此举,实在是有失大国风范!”

钦陵将了大唐一军。

上官仪与阎立本闻言,互相对视一眼后,俱都笑了起来。

因为这个问题,早就在他二人的预料之中,准确的说,狄光嗣作为一个局外人,早就将钦陵可能的反应及对应的说辞告诉了上官仪,而上官仪也早就与阎立本“演练”过了!

上官仪道:“使者,此言差矣!我大唐府兵皆是来源与我大唐百姓,我大唐护佑百姓身家性命安全,百姓番上戍边理所当然;

那么,敢问吐蕃对我大唐百姓有何恩惠?我大唐百姓又有何义务替吐蕃服力役之征?”

上官仪说着说着就起身离开座位开始踱步,并开始大声质问吐蕃使者钦陵,一本正经,异常严肃。

钦陵无语了,因为他知道上官仪这个说法他无法回应,也不能回应。

于是乎,他将目光转向了阎立本,“阎尚书,延揽几个将作监的匠人又为何会花费如斯?”

阎立本先是让上官仪回座,然后迎着钦陵问询的目光,开口道:“使者,此次要重新从民间征召的并非是简单的几个匠人,而是百余位高手匠人;

否则,你说的那奇怪建筑根本不可能在七日之内完工,当然,使者若是不怕延误工时,就当我没说;

更何况,大唐先太宗文皇帝曾以‘水与舟’的关系来比喻‘民与君及社稷’之关系,故我大唐一向‘重民氓,轻君与社稷’;

所以我大唐朝廷不会滥使民力,现使者要求七日之内将一座20丈上下的奇怪木制建筑完工,非高手匠人不能完成;

还有,使者莫要忘了,你还要求建成之前,用帏布遮挡,这所需的帏布和木料,大唐已经免费提供给你吐蕃使用了。

我大唐已经仁至义尽了,使者倘若还有诸多问题,岂不是欺人太甚?”

阎立本洋洋洒洒说了一大段话,后面更是厉声斥责,好不霸气,好不威武!

钦陵还是无语,他不是不想反驳,关键是上官仪与阎立本二人说的话很有道理,很是冠冕堂皇!至少乍听之下是这样的,他无法反驳。

加之,钦陵所能依仗的决胜之局,就是七日之后的那第二、第三局,所以,他别无选择,只能爽快的掏钱。

而且,他坚信,第三局吐蕃必胜无疑!!!

场中的气氛一时竟有点尴尬,良久之后,钦陵开口道:“上官侍郎,阎尚书,你们提的条件,只是希望二位承诺的府兵士兵与高手匠人能够及时到位!”

上官仪与阎立本两人点头示意,同意了钦陵所说。

紧接着,钦陵自己亲自动手将藏在柜子深处的两个木盒抬了出来。

“这两个盒中各有金29斤2两,合计58斤4两;”钦陵先是将两个盒盖打开,又各自从中取出金一块,然后再一次指了指两箱金,“现在,不多不少正好56斤4两。”

钦陵不忍离别的目光久久不愿离开那两个箱子,不过最终他还是下了狠心,“上官侍郎,阎尚书,抱走吧!”

上官仪与阎立本当然也不会和钦陵客气,直接一人抱起一盒,在钦陵恋恋不舍的目光欢送下,径直离开了鸿胪寺馆驿。

独自留下的钦陵,眼中的目光渐渐由不舍变化成了狠戾,“完了!没钱了!这次来大唐不能扫货了!”

至于,上官仪与阎立本两人则是正在往大明宫宣政殿赶去,一路上,两人不时摇头,不时苦笑,一刻也不能停歇。

······

时间拉回到现在,钦陵看着自己花费巨资筹建的这座木制建筑,心中忍不住百感交集,回肠千转。

他虽然有点不甘心,但其实也没有太在意;

毕竟,那晚上官仪与阎立本捧着两盒沉甸甸的黄金回去后,翌日一早,300名卫府士兵与100名将作监的高手匠人俱都准时到位,而且还带来了大唐发善心“赠送”帏布与木料;

这么一想,大唐还是很“厚道”的!

接下来的七天时间里,钦陵一直在朱雀广场上忙碌着,他一边监督着300名卫府士兵维护现场施工秩序并保证建成之前不会泄密,一边领着100名巧手匠人夜以继日的加班加点,总算赶在时限之前完工了。

随着,一层层帏布的解开,钦陵耗费七日心力,完成的奇怪木制建筑终于矗立在了众人眼前;

不过,除了提前知晓第三道难题内容的几人外,朱雀广场上的其他人都不明白钦陵费心巴力地建了这么一个奇怪的东西,到底意欲何为?

因此,众人都很期待,俱都是眼巴巴地望着钦陵,等待着他接下来的说明。

没过多久,钦陵开口了,“大唐皇帝陛下容禀,这座木塔是使臣我花了七日七夜的功夫,领着数百匠人建造而成;

这木塔就是我吐蕃准备的第三道难题!”

钦陵话音刚落,现场一片惊讶之声顿起,不过,紧接着就被疑惑之声盖过。

“我猜,可能是要求猜测建造所需的人力与时间!”

“你得了吧!吐蕃人也不都是傻子!这木塔是我大唐工人建造的,多少人力,多少时间,一打听不就都知道了吗?”

“这个木架子算什么难题?莫不是要让人爬到顶?”

“不对,你说的也太简单了,要真是这样,还能算难题吗?依我看,可能是道术算题,需要计算用了多少方木料?”

长安百姓,“六学二馆”的青年士子,高台附近的卫府士兵等等等等,都在小声嘀咕与不停地议论、猜测。

真是,莫衷一是,谁也说服不了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