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吧文学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大唐铁肩王狄光嗣 > 第48章 “总有那么几天!”

面对求知欲旺盛无比的李王杨三人,狄光嗣好说歹说,才让三人稍待。

打发走了李弘、王勃、杨炯三人,狄光嗣又轻手轻脚地走到跌坐在地的钦陵身旁,将他扶起;

说实话,看着对面的钦陵,狄光嗣心中很是不忍,毕竟这钦陵在原本的历史中也是一个人物,现如今因为自己的缘故,可把钦陵打击得不轻;

狄光嗣一边扶起钦陵,一边对他说:“使者,既然结局已定,又何苦自寻烦恼呢?你难道不想知道我是怎么测出木塔高度的?”

钦陵回过神来,对狄光嗣说,“对啊!你到底是怎么测算出的?”

钦陵的声音有些许沙哑,所以他不得不用力大声说话,这一大声,高台上的其他人也就都听到了。

皇帝李治对狄光嗣说,“狄小子,说说,你是怎么做到的?”

狄光嗣环视一周,开口说道:“诸位或许都陷入了一个误区,都认为不接近那木塔,就肯定无法测量其高度;

其实如果换一种思路,把看似高高在上的塔高转化到地面之上,如此不就简单了吗?”

由于众人都很想知道各中玄妙,所以都在认真倾听,并没有人开口回应狄光嗣,只是各自点头罢了。

狄光嗣接着道:“至于怎么将塔高转化到地面之上,这就要用到日影了。

诸位应该都知道‘景表尺’吧,他的原理就是利用日影的长短,来测定时令和节气的。

我所依仗的原理和‘景表尺’是一样的,都是利用了日影变化的长短规律;

很容易发现,物体所投的日影,有长有短,清晨与傍晚总是比正午要长,秋冬两季总是要比春夏两季要长;

我这个人又喜欢胡思乱想,就想会不会有一个季节或时刻,物长与影厂是一样的呢?

终于,我经过几年间的刻意观察,发现每年总有那么几天的正午时分,日影长度敲等于物长。”

高台上众人再一次点头,脸上则是恍然大悟地表情,原来如此啊!

“影厂还能与物长相等?真没有想到!”

“原来是这样啊!”

“原来不是什么仙术啊!”

高台上一阵嘈杂过后,皇后武氏开口制止了众人,“众位稍安勿燥,让这小子说完。”

武氏发话,他人哪敢不听?

狄光嗣见现场安静下来,便又开口了:“或许也是情势所迫,危急关头,我鬼使神差地就想起了这一现象;

于是,我便吩咐张无漾在木塔日影的顶端附近待命,待桓彦则通知他可以落点之时,立刻以刀记点;

至于桓彦则,他负责测量‘我’的日影,小子我身高四尺九寸,所以当他报出‘我’的日影长度为四尺九寸时,我便直接吩咐他通知张无漾落点;

最后,只要他二人协力测出木塔最底端中线与‘落点’之间的距离,那么这个距离数值就是塔高了。

所以,如果吐蕃使者换个时间来长安,不是‘这个时候’来,结局可就真的殊难逆料了!!!”

狄光嗣终于解释完了,不过其他人却都有些意犹未尽。

高台上的其他人虽然知晓了这个中奥秘,却总感觉有哪里不对,但又说不出来。

狄光嗣也很累,他把原理解释成这样,已经是非常不容易啦!

其实真实的情况是这样的,狄光嗣被皇后武氏一吓,原本被晒得有些虚汗的额头,自然是汗珠滚滚了;

他一擦汗,一抬头,眼睛被已近日中的日光一刺,突然就想到了:正午太阳高度角。

其计算公式为:h=90-纬度差(纬差就是某地的地理纬度与当日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之间的差值);

狄光嗣来到这个世界正好是秋冬之交,太阳又敲直射在南纬11度左右,而“长安城”所在的纬度是北纬34度左右(~),两地的纬差敲是45度。

太阳光线与物体以及日影敲组成一个等腰直角三角形,而“物体”与“日影”又刚刚好是这个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所以它们当然相等。

就这样,狄光嗣在千钧一发之际,想到了利用影长来解题的方法,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大大的巧合与幸运!

这种情况当然不能明言,否则肯定所有人都当他在说疯话,所以狄光嗣为了想出那合理的解释,也不知死了多少脑细胞。

狄光嗣的说明,钦陵也听明白了,在接受了失败之后,他反而也有点佩服狄光嗣了,竟然能够想出这么简单易行的法子,来破解他的第三道难题。

钦陵之所以能够这么快就想通,倒也不是因为他有多坦荡,实在是因为就算输了,吐蕃也不会损失什么!

该怎么着还怎么着,领土这东西就讲究个“实际控制”,至于“名义”,好像也不是太重要;

其实,钦陵从吐谷浑启程前往长安时,禄东赞就说过,吐蕃就是来耍无赖的,赢了就有好处,输了也没损失,何乐而不为呢?

禄东赞的算盘打得很溜,但如今,多了狄光嗣这个变数,他又怎么能如愿以偿!

钦陵接受失败后,态度变得恭敬了一些,他躬身对位于上首的皇帝李治说:“大唐皇帝陛下,我吐蕃心悦臣服!

我,钦陵,吐蕃正使,代表吐蕃,正式承认失败,河源赤水牧马所请,吐蕃再不提出!”

皇帝李治也很高兴,“如此甚好!”

钦陵答道:“望大唐皇帝陛下准许,我吐蕃准备先行退场!”

这回皇帝李治没有着急回答,而是给了狄光嗣一个眼色,狄光嗣得信,便出言问道:“使者且慢,难道使者忘了后来新加的‘彩头’?”

钦陵当然不可能忘,只是没有太在意罢了,现在闻听狄光嗣提起,就说:“我吐蕃向来重诺守信,自然不会言而无信!来呀,你们几个算一算,到底需要多少粟米?”

钦陵一边回应狄光嗣,一边吩咐随行人员,让他们算算所需粟米几何。

钦陵的几个属下闻言,赶忙下了高台,一炷香时间过后,方才返回。

只不过,回到高台上的几人俱都是哆哆嗦嗦地低着头,不敢与钦陵对视。

钦陵见状,哪里愿意,大喝道:“都把头抬起来,不就是点粮食吗?有什么大不了的?”

良久,几人你退我搡,总算选出了一个倒霉鬼,让他告诉钦陵这个“不幸”的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