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吧文学小说网 > 都市言情 > 变迁 > 第二章春天的到来(二)

崔家镇,春秋战国时这个小镇是齐国贵族高氏的领地。到了隋唐时期又变成了天下四大门阀之一,崔家的分支驻地。所以这个小镇上以高姓和崔姓居多。

明朝时期燕王朱棣争夺皇位成功后,曾经把整个山东省百分之八十的老百姓杀光了!原因就是山东省的老百姓支持朱元璋的孙子朱允文。

后来燕王朱棣下旨从四川省大量移民到山东。建国后,也有不少南下的干部和北上的百姓来到了山东定居,渐渐的形成了现在山东省人口的组成。

在历次的战乱和屠杀中,崔家镇基本上都躲了过去。随着历次的人口迁入,崔家庄有原来的高姓和崔姓为主的小镇渐渐的形成了多姓混杂定居。

今天是崔家镇赶集的大日子,每逢这一天,家家户户的老百姓都会把自己攒起来的东西拿出来送到小镇中心的集市上,与其他人进行最基本的资料交换,运气好的话也可以换一些粮票和肉票或者油票。

在崔家镇路口下车的王建国双肩上背着行军被手里拎着大提包,走在热闹的集市当中左看看右瞅瞅,看着正在交易中穿着朴实的乡亲们, 他心里涌动着无比的激动。随着人流前进王建国也想找一找在交换资料的人中有没有自己家的亲戚和邻居。

“你是建国吧?”一名正在交换地瓜的老农站起身有些不确定的问道。

听到有人喊自己的名字,王建国连忙从张望中停下了脚步,向喊自己的地方看了过去。只见一名六十多岁佝偻着腰的老人,正用疑惑的眼光看着自己。

看到这个老人,王建国激动的快步走了过去,“大舅,我是建国。您老没有看错!”

“孩子,你总算是安全的回来了!上个月我听你娘说你到南疆作战了,我的心啊老是在胸上吊着X来就好,回来就好啊!”崔家富佝偻着身子边抹着眼泪边激动的说着。

看着多年不见的大舅还如此的关心自己,王建国的心里生出一股暖流温润着全身。

“大舅,别伤心了,我这不是好好的回来了吗!”

“崔老哥,这些地瓜你换不换了?不换我可走了啊!”一名五十多岁的老汉有些不耐烦的催促着。

“换,换,但是你得给我加一只公鸡,今天我外甥从战场上活着回来了,我要给他炖一只鸡补一补。”崔家富边高兴的抹着眼泪边讨价还价的说道。

“行,看在你外甥保家卫国的面子上,我同意了。等过段时间我把地瓜烧量出来了,再送你几斤!”买地瓜的老汉爽朗地答应道。

看着二位老人讨价还价交易完后,王建国连忙把背在肩上的行军被解了下来放到提包上。顺势的提起了放在地上装地瓜的麻袋,一件一件的送到了买地瓜老汉的马车上。

“崔老哥,你这个外甥有一把子力气呀!百多斤的麻袋,一只手就可以提起来!”买地瓜的老汉惊讶的问道。

“大兄弟啊,我这个外甥从小就跟他爹学习武艺,所以有把子力气!”崔家富有些得意的介绍道。

把地瓜装好后,王建国抹了一把脸上微微出的汗,然后双手拎起放在地上的行军被和提包说,“大舅,装好了,咱们回家吧!”

“好,好,回家,咱们回家!”崔家富激动的拎着二斤猪肉和一只鸡向着不远处自己的马车快步走去。

走在回村的土路上,王建国打量着土路四周问道:“大舅,这十多年咱们家乡也没什么变化呀?”

“唉!能有啥变化?山还是那些山,地还是那些地。唯一的变化就是这两年大家伙将将的都能吃饱肚子了!”崔家福边赶着马车边看着土路两旁庄稼里刚长出不久的禾苗感叹的说着。

“大舅,能吃饱肚子这也是一个可喜的现象啊!这说明我们国家正在进步。我在部队时看了一些报纸上面的报道说,我们国家现在正在搞改革开放,并且还要狠抓农村的粮食生产问题,我相信咱们老百姓的日子以后会越来越好的!”

“孩子,你说的这些我不太懂,不过现在比头些年是好多了!最起码大家伙有盼头了!不像早些年守着平原没饭吃。说句难听的,当年日本鬼子在时,咱们还能偷偷摸摸的存点粮,就这样,咱们还能供八路军打鬼子呢!”崔家富饱经沧桑的脸上露出了既满足又无奈的笑容。

听到大舅说完后,王建国也无奈的摇了摇头。没办法,在当年的那个特殊时期个人崇拜高于一切,虚假操作处处皆是!

“驾,”随着马鞭的挥舞声,马车急速的奔跑在村里的土路上。时间不长,马车停在了一处崭新的四间大瓦房前。

王建国走下马车,心里有些疑惑的看了看崭新的大瓦房,然后又转身看了看身后的两棵石榴树和柿子树,没错,这应该就是自己的家呀?

“孩子,你不用疑惑了!这就是你的家,这四间大瓦房是你爹平反后国家给盖的!”崔家富扳好马车道闸跳下车说道。

“恩岐,英子,看看谁回来了!”崔家富拿着马鞭子扯着嗓子站在门外喊道。

大哥,您怎么来了?听到喊声崔兰英围着围裙慢慢的从屋子里走了出来。

“是啊!大舅,今天不是赶大集吗?您怎么回来的这么早啊?”王建国的几位弟妹惊讶的跟着母亲走了出来问道。

王建国站在院墙外看着走出来有些佝偻身躯的母亲眼泪不由自主的流了下来,“娘,儿子回来了!”边说着边扑通的跪了下去。

“老大,是你吗?”听到熟悉的声音后,年迈的崔兰英揉了揉眼睛激动的快步走出了院子。

“娘,没错,是大哥回来了!”跑在前面的几位弟妹看着跪在地上的大哥激动的高兴的喊着。

“大哥,你总算是回来了!我们想死你了!”没等自己的母亲走到大哥的身前,二弟王建成和大妹王秀兰、二妹王秀萍、三妹王秀红已经扑到了王建国身上撕心裂肺的哭喊起来了!

“儿啊,你总算是回来了,想死娘了!”走到王建国身前的母亲低声的哭泣着。

王建国用戴着手套的右手轻轻地拍了拍几个兄妹的肩膀,匍匐地来到母亲的脚边泪流满面的道:“娘,儿不孝,让您担心了!”

崔兰英轻轻的伏下身用颤抖的手抚摸着王建国的脸颊,“孩子,回来就好,回来就好啊!”边说着眼泪滴答的流了下来。

“英子,别哭了,孩子都已经回来了,哭啥哭啊?”崔家富站在旁边看到这个场景也忍不住眼睛湿润的说道。

“是啊,娘,别哭了!”王建国连忙的站起了身轻声的说道:“儿子不是已经回来了吗!”

“好,不哭了,不哭了!”崔兰英边抹着眼泪,边对王建成说道:“老二啊!快到果园子里去把你爹喊回来,就说你大哥回来了!”

“哎!我现在就去!”王建成高兴的站起身向果园子里快速跑去。

“建国,别傻站着了,赶紧进院吧!”崔家富眼睛有些通红的说道。

“对,老大,快进院,快进院,娘带你看一看咱家的新房子!”边说着边拽着王建国的左手紧紧的不放。

这时几个妹妹也欢天喜地的走到马车上,把行李卷儿和提包拿了下来。看着高兴的一家人,崔家富也从马车上把一只鸡和几斤肉拎了下来陪着众人向院里走去。

“儿啊,你看看这四间崭新的大瓦房高兴不?这是你爹平反后,组织上给咱们家盖的!”崔兰英握着王建国的左手边笑着边抹着眼泪说着。

看着眼前气派无比的四间大瓦房,王建国不由想起了十几年前自己家住的房子,那时在农村家家都穷,没人能盖的起砖石结构的瓦房,村里人只能用黄泥、秸秆、木头、和石头简单的盖几间房子。

看到如今自己家这么好的房子,王建国的心里也无比的高兴,“娘,儿高兴,比咱家以前的小土房强太多了!”

看到儿子也高兴,老太太握着王建国的左手拽着往屋里快步走去,边走边脸带愉快的说道:“老大,走,进屋里看一看,咱家现在的墙再也不是以前的土墙了,现在全部刷上大白了!”

“英子,别得意啦,建国在部队什么没见过?”看着自己的妹子如此显摆,崔家富陪在旁边说道。

“大哥,你在部队住的地方有咱家好吗?”小妹王秀红天真的问道。

看着自己的母亲不好意思的表情,和小妹好奇的问话。心里多少有些发酸,长期的贫穷和闭塞阻挡了人们的思维和视野。

“咱家住的条件比我们部队以前好!”王建国在屋子里转了一圈后,宽慰着说道。

说完后,王建国从大妹手里接过了提包放到了桌子上,打开拉链从提包里拿出了一些布料和一些吃的递给自己的母亲,“娘,这是我给您老和几位妹妹买的布料,你们合计合计然后让二妹给您老做几身衣服。”

看着大哥手上的确良布料,二妹王秀萍一把就夺了过去激动的问道:“大哥,你怎么会有这么多的布料呢?天哪,这些布料可以做好多衣服啊!”

王秀萍的话音刚落众人用怀疑的眼神齐齐看向了王建国。

看到家人的反应,王建国有些无奈的说,“你们不要用这种眼神看着我,这些是我用布票换的,布票是部队发的。”

听说是部队发的布票,众人齐齐的松了一口气。看着众人表情正常后,王建国又从包里拿出了鱼罐头、干虾仁、鱼干、干海带丝等等。“娘,这些都是我们驻地的特产,鱼罐头是我战友送的,剩下的这些都是我买的!”

看着儿子带了这么多的东西回来,崔兰英有些激动的双手颤抖的抚摸着这些食物,“都是好嚼头啊!都是好嚼头啊!”

正在这时老二王建成快速的跑了进来说,“大哥,咱爹回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