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吧文学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看戏到三国 > 第141章 投降

这一听说是有援军赶来,阳关上的守军立马就都来了精神。

“我大哥带援军赶来支援我们了!兄弟们,赶紧点齐本部军马,下关去策应我大哥!”董西高兴地对着手底下的兵士说道。

“你大哥?你大哥谁啊?”游志听到这关上的董西这么一说,心中感觉应该先拉近一下关系,等下进关好其乐融融的相处共事。毕竟都是未来的同事,这职场上的智慧和人缘,那是很重要滴!

“我们右都尉的大哥那可是左都尉董食董将军!”一旁的军士炫耀般地告诉关下的游志。

“哦,原来如此!不过援军可不是左都尉将军带队来的。今日董将军在县城醉酒不醒,因此是戏某带出的一百县兵前来救援而已。”游志如实的把真实情况告诉城楼上的众人。

随着城关上的一阵哀叹,游志突然发现,刚才自己的话没有起到什么好的正面作用...

“戏大人,董某身负都尉大人守关重托。这不便带兵出去擅离职守。此阳关乃是我大汉西域门户重镇。如若有失,那我西都(洛阳)可就危矣9望戏大人见谅,不如大人顺绳梯上关避难如何?”右都尉董西说得十分有理有据,搞得游志毫无一点辩驳之力。

“那可是我汉家的一百好儿郎啊!都尉大人,莫非是要见死不救不成?”游志觉得还可以用道德压力来争取一下。

虽然“道德绑架”这招确实能给正常人心理压力。可惜,在这西域边疆,悍不畏死的风气早已盛行已久!在这地方待久了,很多人已经是把生死置之度外。连自己的性命都看淡了,那就更别提他人的性命安全了。外加上这阳关在战略上的重要性,所以,这百十来人的士兵性命,那注定是要当战场上的炮灰了。而且还是合理合法的炮灰。不要说是董西他无动于衷了,就是这城楼上的其他守将,那冷漠的态度也都是一样的。

毕竟,他们都是军人。如果把情景和身份对调一下,换成他们是快要被包围的那一百人,那他们也是一样会被当成炮灰的。所以,遇到这种情况,一句:以大局为重。那是可以轻松的无视任何渺小的个体生命。

“唉,军令在身...戏大人还是快些上来吧!那一百县兵,自有朝廷抚恤在后。大人就莫要再操心了。”董西守阳关久了,早已经是各种事情都遇到过了。这兄弟部队被敌人给包围了,而不去救援的事情那也是时有发生,遇到这种情况,那都是先顾自己为主。而被包围的,也只能是自认倒霉。运气好些的,有命回来报那见死不救之仇解恨便是。不过可惜,大部分的还都是一些倒霉鬼!这大概率那都是自己的坟草在孤地里随风飘荡而已。所以这见死不救在这汉末那是特别的盛行了。

远的不说,就说三国最着名的按兵不救的事件(关公被围麦城的故事)。原文如下:

(三国演义:第七十六回 徐公明大战沔水 关云长败走麦城)

关公止喝不住,部从止有三百余人。杀至三更,正东上喊声连天,乃是关平、廖化分两路兵杀入重围,救出关公。关平告曰:“军心乱矣,必得城池暂屯,以待援兵。麦城虽小,足可屯扎。”关公从之,催促残军前至麦城,分兵紧守四门,聚将士商议。赵累曰:“此处相近上庸,现有刘封、孟达在彼把守,可速差人往求救兵。若得这枝军马接济,以待川兵大至,军心自安矣。”

中间省略...

刘封令请人问之。化曰:“关公兵败,现困于麦城,被围至急。蜀中援兵,不能旦夕即至。特命某突围而出,来此求救。望二将军速起上庸之兵,以救此危。倘稍迟延,公必陷矣。”封曰:“将军且歇,容某计议。”

廖化乃至馆驿安歇,专候发兵。刘封谓孟达曰:“叔父被困,如之奈何?”达曰:“东吴兵精将勇;且荆州九郡,俱已属彼,止有麦城,乃弹丸之地;又闻曹操亲督大军四五十万,屯于摩陂。量我等山城之众,安能敌得两家之强兵?不可轻敌。”

刘封曰:“吾亦知之。奈关公是吾叔父,安忍坐视而下救乎?”达笑曰:“将军以关公为叔,恐关公未必以将军为侄也。某闻汉中王初嗣将军之时,关公即不悦。后汉中王登位之后,欲立后嗣,问于孔明,孔明曰:‘此家事也,问关、张可矣,’汉中王遂遣人至荆州问关公,关公以将军乃螟蛉之子,不可僭立,劝汉中王远置将军于上庸山城之地,以杜后患。此事人人知之,将军岂反不知耶?何今日犹沾沾以叔侄之义,而欲冒险轻动乎?”封曰:“君言虽是,但以何词却之?”达曰:“但言山城初附,民心未定,不敢造次兴兵,恐失所守。”封从其言。次日,请廖化至,言此山城初附之所,未能分兵相救。化大惊,以头叩地曰:“若如此,则关公休矣!”达曰:“我今即往,一杯之水,安能救一车薪之火乎?将军速回,静候蜀兵至可也。”化大恸告求,刘封、孟达皆拂袖而入。廖化知事不谐,寻思须告汉中王求救,遂上马大骂出城,望成都而去。

这名义上的“叔侄”关系,那都是如此。就更别提同事关系了。再看看,三国开始的另外一件事情(第六回 焚金阙董卓行凶 匿玉玺孙坚背约)原文如下:

曹操来见袁绍曰:“今董贼西去,正可乘势追袭;本初按兵不动,何也?”绍曰:“诸兵疲困,进恐无益。”操曰:“董贼焚烧宫室,劫迁天子,海内震动,不知所归:此天亡之时也,一战而天下定矣。诸公何疑而不进?”众诸侯皆言不可轻动。操大怒曰:“竖子不足与谋!”遂自引兵万余,领夏侯惇、夏侯渊、曹仁、曹洪、李典、乐进,星夜来赶董卓。

中间省略...

次日,人报曹操追董卓,战于荥阳,大败而回。绍令人接至寨中,会众置酒,与操解闷。饮宴间,操叹曰:“吾始兴大义,为国除贼。诸公既仗义而来,操之初意,欲烦本初引河内之众,临孟津、酸枣;诸将固守成皋,据敖仓,塞轘辕、太谷,制其险要;公路率南阳之军,驻丹、析,入武关,以震三辅。皆深沟高垒,勿与战,益为疑兵,示天下形势。以顺诛逆,可立定也。今迟疑不进,大失天下之望。操窃耻之!”绍等无言可对。既而席散,操见绍等各怀异心,料不能成事。

游志见阳关上的众将士,一副副岿然不动铁了心不去驰援的神情。于是自己便飞身上马,打算单独去接应那过来救援阳关的一百县兵。

“姜屯长,我们好像被鄯善牧骑给包围了!怎么办?”队长惊慌地向姜冏报告着。(伍长 < 什长 < 队长 < 屯长 < 曲长 < 部长 < 营长)

这姜冏名字听起来很囧,但是也是个方刚坚毅之人。而且他的儿子也很有名,他儿子就是后来蜀汉的名将姜维。

姜冏,字仲奕,生年(?-公元214年),天水冀县(今甘肃甘谷东南)人。曾任郡功曹,在平定羌胡乱时阵亡。其子姜维,后为三国时蜀汉的名将。建安十九年初,姜冏镇守冀县,在马超攻势下凉州唯有冀县尚存,冀县曾一度顶住了马超攻势,这就是历史上的"三打冀县"。冀县被围困多日,城破时姜冏亲自断后力竭而死,其子姜维是冀县守卒。相传姜冏、马超乃世交,妻姚氏之父于马腾亦为故汉将军,姚氏曾认马超为兄。建安十七年,曹操诛马超父兄逼马超起兵,双方各有拉锯。建安十九年,马超于凉州祁山击败姜叙,凉州皆降唯冀县尚存,冀县乃兵家要地,姜冏镇守于此。马超多次劝降,姜冏不降,故两人兵戎相向,冀县城破时姜冏一人断后,被羌戎围困力竭而亡,这是公元214年初春之事。之后夏末,马超为贾诩所部夏侯渊、张合二路大军击败,姜维为曹魏夏侯渊部属,夏侯渊为夏侯霸父。年末,姜维随夏侯渊部收复凉州与诸羌,少有功名,十三岁为军府佐官,号幼骐。

“莫要慌,赶紧集结队阵,准备应敌!等待我大汉的援军前来救援!”屯长姜冏冷静地对着手下队长说道。

“屯长,我们就是援军。这龙?怕是没别的援军了,我们还是投降吧!就我们这一百来县里的步卒,怎么可能对付得了鄯善国的牧骑兵。”队长很真实的表达出了自己心中的想法。

自打先秦到汉末以来,那汉人将领投降西域或匈奴的人也是不在少数。所以,现在这投降也就不那么有心理负担和羞愧了。(最有名的例子:李陵被迫投降匈奴)

而且此时这大汉已经是政局不稳了,说它到了分崩离析的边缘,也不足为过。所以,别说是投降匈奴了,那就是举兵反叛朝廷也是可以想象的。所以,现在这一切都不是问题了。最重要的是保命要紧。

“混账,我们身为大汉军人。不思量着为国家尽忠,反倒是想着投降保命!休要再多说些什么了,否则休怪某家手中铁剑无情不认兄弟之情!”姜冏拔出腰中铁剑,一副英勇赴死的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