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吧文学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农门医女:背靠王爷好乘凉 > 第一百三十章 到底躲不过

给老太太看了看脚,胡霁色又给老爷子检查了一下。

她把脉的水平还不大行,不过……

这老爷子是伤了肾,听说是跟人起争执的时候被重锤了腰子……

应该说当时伤的部位在肾脏,现在已经过去十几年了,恐怕就是放在现代都没法子。

董氏连忙道:“看了许多大夫都说不行,只能……”

只能等死。

“你瞧着咋样啊?”

胡霁色摇摇头,道:“我不行,明儿让我爹来看看。”

董氏想起胡丰年,连忙道:“好好好!你爹医术好,他肯定行。”

胡霁色动了动唇,心里不是很乐观,但到底还是没有把这话说出来。

老爷子咳了一声,道:“嗨,我这毛病,看了那么多年了,都说治不好。就不用辛苦人家跑了。”

董氏知道他是担心钱,连忙道:“师傅啊,您放心,胡大哥和我们关系好,就跑这一趟,不会动一下就收钱的。”

说着,悄悄给胡霁色使了个眼色。

胡霁色明白过来,便道:“您放心吧,就我们家和董婶子这关系,不收钱都是应该的。”

老爷子略安心些,但还是道:“我这还有些积蓄,药钱还是要给的。”

不多时,钱屠户拿了猪油回来。

董氏作势送胡霁色出去,一边满怀歉意和感激地道:“没法子哄老人家的。你放心,出诊费我们一定给。”

胡霁色连忙道:“婶,你今儿可帮了我的大忙。你跑一趟,抵我爹跑一趟,就算了吧。就是……”

她欲言又止,最终还是道:“婶,老爷子这病拖太久了,怕不好看。”

董氏也是追悔莫及,道:“先前没想到让你爹爹看看……我们家的人身子都强健,平时看大夫少,倒是不知道大夫和大夫之间也能差许多。”

胡霁色道:“我爹擅长内调,等我爹来瞧瞧吧,说必定我爹更有把握些。”

许是说开了,董氏回去的路上就陆续跟胡霁色说了好些这家人的事儿。

其实当时,这家老爷子并不知道自己小闺女会被卖到窑子里。

“那牙子说出了天花,只说城里有户人家没有孩子,想买个闺女回去养。后来师父他老人家知道了,上门去和人理论,这才被打成这样……”

董氏无奈地道:“就因为这个,所以他们老两口都把钱攒着舍不得花,想着闺女以后年纪大了,能有个着落。”

胡霁色默默地听着,然后道:“那家姑娘也是不忘本的。”

“可不是,听说经常让人带银子回来。”

胡霁色却深知丽婉要把银子带回来有多不容易。

这层且不说,就说这老两口如今依旧住着那破土房,生病也舍不得看,就知道他们一直心存内疚。

恐怕正是想用这种方法折磨自己,以弥补自己把闺女推进火坑的负罪感。

不过这也是旁人家的事,胡霁色也没法多说什么。

当下江月白驾车回到了胡家村,胡霁色赶紧带着猪油回去了。

江月白马上要去镇上,临走之前交代了她一声:“不急,我去和金掌柜说说,宽限两天也没什么。”

胡霁色点点头,道:“你也早去早回。”

她这边刚安置好,正琢磨着该怎么下手,就见姜氏和明氏从外头进来了。

“丫头。”

胡霁色皱眉道:“婶子,我这得赶紧把东西做出来……”

姜氏撸起袖子,笑道:“婶不是来找你唠嗑的,是来给你帮忙的。”

明氏道:“还有我。”

胡霁色想要客气,可实在是一个人弄不过来,心下感激,只能一个劲儿地道谢。

她这里工具都是现成,熬煮过滤猪油就是比较麻烦,时间也要比较长,但并没有很大的难度。

后来兰氏也从屋里出来帮忙,四个人齐心协力,终于把第一道程序做完。

此时已经接近傍晚,胡霁色连忙让兰氏去做饭。

“两位婶子今儿也来不及开饭了,不如就在我们家带回去吧。”

姜氏道:“哎,我也不跟你客气了,确实没想到会耗到现在,家里那一张张嘴估摸也都还在等着呢。”

胡霁色笑道:“婶子就不该客气。”

明氏道:“你熬这玩意儿可真是糟蹋东西啊,好好的猪油,这就少了一半了。”

胡霁色无奈地道:“等都滤完,还得再少一半不止呢。就这样,那些城里人还嫌不够清。”

她看了看天色,突然想了起来:“我爹咋还没回来?”

姜氏犹豫了一下,道:“今儿在村长家掰扯不是?我听说村长硬是让你爷把那钱给出了。”

胡霁色点点头,道:“该他出。”

姜氏道:“到底咋样我们也不知道,就知道你爷在半道上把你爹给逮着了。”

胡霁色:“……”

她有些焦虑,几乎是立刻就道:“我得去瞧瞧。”

明氏连忙道:“你去能有啥用?你爷发疯呢,你爹或许还能说上两句话。”

“不行,我这心里不踏实,必须得去瞧瞧”,她对这两人道,“婶婶们也忙了一天了,就休息会儿等着吃饭便是。”

说着,也不等她们俩回话,匆匆忙忙就出了门。

姜氏喊了她一声,却只能看着她越走越远。

最终姜氏也只能无奈地叹一声:“这家老爷子真是……”

明氏也颇无奈,道:“能咋办啊,自己的爹娘。”

她的性格在村里的媳妇里算是稳重的了,平时也不愿多说人家的家事。

但胡家的事情这两天一直在村里闹得沸沸扬扬的,总有人说起,她想假装不知道都不行。

“要我说,还是他家那家读书人不好。家里为他闹得这样,他倒还躲在城里逍遥。”明氏冷冷地道。

这是村里第一次有人说胡丰文的不是,姜氏听着倒也新鲜。

她想了想,道:“是,我听说过年那会儿,他家里也闹腾。结果他们家那个老四每天都在村里打听,看看有没有人能捎他回城。”

其实大家都心知肚明,元宵还没出呢,到书院里去有什么用?

还不是紧赶慢赶着要回去花钱?

现在看来,他们家这个老四和当年那个老二还真是天地的差,以后书能不能读出来不知道,家是肯定要被他给败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