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吧文学小说网 > 穿越架空 > 琉璃阙 > 一百零 六章 乍暖还寒 危机四伏(7)

“此样两难境地,也惟有请璃公主……回去再劝劝凌霄君了!”程潜之最后言。

蔚璃闻言着实怔了许久,又不禁哑然失笑,“先生所言……也是技穷了吗?来去……却等于没!先生使我服玉家太子甚么事?我若能服那玉家太子,何至今日滞留帝都?”

“无论怎样事,璃公主最终不能服的——怕是自己罢?”程潜之浅淡一笑,别具深意。

是这样吗?蔚璃扪心自问,又惊又疑,又是情思茫然,前路渺渺。

这一回程潜之也不再与她言下形势,也未分析各中利弊,只在稍后的闲谈中略言两句那个风雪寒,风篁一骑千里寻至琢湖程家时的各种凄凉与悲哀,讲到那位召国太子的魂魄若失又强撑心志下的坚韧,那时情境令在场之人无不唏嘘落泪。

他只怕蔚璃多为此事伤怀,浅淡言之后又闲话起近日访帝都所遇的风闻趣事,一时讲到几位欲报效朝廷的饱学之士,数次呈递文章策书往尚书台,却又屡屡被齐门之官挡在门外的事,其中齐门子弟的诸多刁难嘲讽,与求仕学子的各种倔强坚持,闹出了不少尴尬囧事。

程潜之有意生动了言语,将那一众人物讲得活灵活现,蔚璃听来虽然觉得闹剧可笑,可再细品又觉心酸无奈。也知他用意是在讥讽齐门当道,下贤良再难跻身朝堂,再难sss为民请命。

这样事她也偶然听玉恒提起过,是他每每难奈齐门贪得无厌时,便要向她啰嗦几句。可若整治齐门,也非易事。齐门弟子涉及半朝文官,布满整个吏治,并不能像肃清莫党那般以霹雳手段,尽都杀之。此样事诚如解三冬之寒,非一时一日之功可成,须得春风化被,使其渐次消融。

蔚璃当下倒也无心与程潜之解释这些,她心中所念,仍是如何息兵戈,兼之如何能息子青痴心!

临要去时,程潜之又向她讲了一件陈年旧事,事关程门何以被逐出帝都,而其中因由竟然正与方才被白宸争论的关于《皇朝史记》的正稿之有关。

时值东宫太子十三岁之年,程老宗主为太子太傅,教导太子习书。一日早课温习史记,太子玉恒背税伏白帝禅位”一节,便是将那段史文背成了如今日白宸所讲述之内容。当年的程老宗主闻过大惊,拍案质问储君:谁人伴读?何处温书?怎么就把诵读了百年的史籍任意篡改成这般?

太子言:《皇朝史记》本就如此,学生未曾篡改丝毫!莫非是老师糊涂?

程老宗主乃世代治学之家的当世宗师,又怎能容此荒谬,忿然而去!而后又联合了一干御史与谏臣,上书子,要求查办史记被篡改一事,并要求查问东宫太子向学不诚、求是不真之过。

未料子闻听了太子背诵的《皇朝史记》之后,非但不恼,反见喜色。之后,自然也并未苛责太子,反倒有了历练太子、施放权柄之意,使东宫原本的弱势之局竟又渐次转危为安。

上疏弹劾太子的程老宗主与一众御史,受不得这等强词夺理、歪曲史实之举,在那之后又一谏再谏,甚者有程门学子不惜以头触壁、死谏朝堂,可是此样激烈的谏君之行并未能改变玉家父子篡改史书之行径,劝谏之臣反落得个“袒护青门,进犯子”的罪名,着廷尉大夫齐谡查办,如此一来,被逐的被逐,流放的流放,一众程门子弟出走帝都,惨烈收场。

“所以,今日白宸向先生质疑诵史有误时,先生并未置一言?是不屑于再争当年迷案吗?”蔚璃问。彼时他二人已经出了石亭,程潜之缓步送她,已送到原野上。

“怎么?璃公主也以为当年是迷案?是不相信凌霄君会篡改史书吗?还是以为玉室之正统,不容史官添其瑕疵!”程潜之笑问,惊愕里略带讥讽。

蔚璃一时未能反应,追问一句,“有甚区别?我是改与不改,除去事关史实,于后世帝王承继、子治境又有何影响?”

程潜之讶异看她,似乎未料到她能有这样不可理喻的问题,“那么璃公主以为……青门为何会被诛杀的如此彻底!?还不是玉室忌惮青门!这下,原该青门也有份!传闻:伏白帝曾有遗诏:令玉室执政之后,若无贤君,须得再禅位青门。只此言太过含糊,怕是也被篡改了!”

蔚璃愈听愈是心惊,“先生为何——要与我讲这些?!”

程潜之笑笑,略带歉意,“惊到璃公主了,潜之欠妥!只是……家父叮嘱,须得将当年事与璃公主一,使璃公主知道,你要扶助的玉家太子是个怎样……怎样的人物。实则此事,我也是第一次听父亲讲起,各种讶异莫名,不输璃公主。故而也无从再向璃公主谏言。”

蔚璃怔在了原地,有书童牵了马匹过来,马匹上趴着迷醉的白宸,书童将马缰递至她手上,她仍旧怔怔恍恍,不识四下所见,不知四下所闻,心绪若苍茫的荒野,漫无行踪!

程潜之唤她几回,才得她凝眸顾看,不禁忧心问,“璃公主一人出城?无人护驾?”

蔚璃摇头,“我是庶民。何须护驾?”

程潜之又陷窘迫,只好另外问道,“那么璃公主可有甚么信物书函,须我带去给召国太子?”

蔚璃还是摇头,“你不知那人手段……”话一出口,悔之不迭,忙重敛心志,重又言,“不敢劳烦先生,先生若是偶然路过召国,偶然与子青相遇,倒是可以替我向他捎句口信,就——”她忽又顿住,转顾四周景色,眸色蓦地清明,“就——东极有山,山有清风;东极有海,海有明月。”完,便牵马去了。

程潜之一时未能回神,总觉她言之未尽,应该还有下文,可等了半晌,警醒时她人已走远,惟剩下一个背影,浅淡幽然,没入浓浓春色。

去年淇水畔,煮鱼论下。

今年傍洛水,古亭载经纶。

他年知何地,再叹相见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