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吧文学小说网 > 都市言情 > 疯狂设计狮 > 第516章 人物形象

这么一看,徽菜仿佛就是一个锦衣长衫打扮、儒商俊朗男生形象,豁然在许寒心中隐隐拔高。

想到这里,再仔细一思量,刚才看到的粤菜、湘菜、川菜,都是有着属于自己的人物形象。

粤菜因为其历史和地理位置,有点类似于打扮时髦,留洋回归的翩翩少年,奇思妙想有很多,大胆作为,潜力无限。

湘菜却又像是手持长长的竹竿,站在竹筏上面,缓慢划水而行的土族少女,言笑晏晏,唱着令人酸辣十足的歌声。

川菜却是一位衣着华丽,色彩斑斓的土司少年,头上顶着大大的篮子,里面装满了麻辣鲜香的美味,吸引着众人侧目,流口水。

许寒心里面这样想着,也是急切想要知道,接下来即将面对怎样的八菜人物形象。

来到了正北方的鲁菜馆,这可是曾经的八大菜之首,许寒充满了敬畏。

鲁菜起源于山东的齐鲁风味,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底蕴深厚,对华北、东北地区烹调技术的发展影响很大。

2500年前源于山东的儒家学派奠定了中国饮食注重精细、中和、健康的审美取向。

1600年《齐民要术》总结的黄河中下游地区的“蒸、煮、烤、酿、煎、炒、熬、烹、炸、腊、盐、豉、醋、酱、酒、蜜、椒”奠定了中式烹调技法的框架。

明清时期大量山东厨师和菜品进入宫廷,使鲁菜雍容华贵、中正大气、平和养生的风格特点进一步得到升华。

“齐带山海,膏壤千里(《史记·货殖列传》)。”

山东位于黄河下游,气候温和,省内汇集有大河、大湖、丘陵、平原、大海等多样性的地貌,造就了鲁菜的食材选料品种异常丰富与均衡。

而最适合每一种的食材的烹饪技法各不相同,丰富的食材品种直接激发了鲁菜烹饪技法的丰富多样。

山东大地得天独厚的物质条件,加上两千多年来浸润着儒家学派“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精神追求,终成鲁菜系的洋洋大观。

听到这里,许寒觉得有一句话十分实用,那就是周礼尽在鲁!

可以是华夏文明是从汉武帝时期的董仲舒开始的独尊儒术开始,影响着后世几千年文明形成。

这里的儒家学派其实主要就是以鲁孔为源头,现在的国外汉语学校,几乎都要树立孔子的雕塑形象,可见一斑。

所以这里的鲁菜难怪以前成为达官贵人的主要特定菜肴。

鲁菜讲究原料质地优良,以盐提鲜,以汤壮鲜,调味讲求咸鲜纯正,突出本味。

突出烹调方法为爆、扒、拔丝,尤其是爆、扒素为世人所称道。

“烹饪之道,如火中取宝。不及则生,稍过则老,争之于俄顷,失之于须臾”。

爆的技法充分体现了鲁菜在用火上的功夫。

因此,世人称之为“食在中国,火在山东”。

同时,由于山东民风朴实,待客豪爽,在饮食上大盘大碗丰盛实惠。

注重质量,受孔子礼食思想的影响,讲究排惩饮食礼仪。

正规筵席有所谓的“十全十美席”,“大件席”、“鱼翅席”、“翅鲍席”、“海参席”、“燕翅席”、“四四席”等,都能体现出鲁菜典雅大气的一面。

经过长期的发展和演变,鲁菜系逐渐形成包括青岛在内,以福山帮为代表的胶东派,以及包括德州、泰安在内的济南派两个流派:

有堪称“阳春白雪”的典雅华贵的孔府菜,还有星罗棋布的各种地方菜和风味小吃。

济南风味是鲁菜的主体,在山东境内影响极大。

济南菜以汤菜最为着名,俗话有“唱戏的腔,厨师的汤”。

其清汤、奶汤制法在《齐民要术》中都有记载:

济南菜注重爆、炒、烧、炸、烤、氽等烹调方法。济南菜讲究实惠,风格浓重、浑厚,清香、鲜嫩。

胶东风味流派的形成,大约在明清时代,以清末最盛。

胶东菜讲究用料,刀工精细,口味清爽脆嫩,保持菜肴的原汁原味,长于海鲜制作,尤以烹制校鲜见长。

由于原料独特,加上技术精湛,因而构成了胶东菜的风味特色:它以清鲜,脆嫩、原汤原味见长,烹调技法以炸、熘、爆、炒、蒸、煎、扒为主。

孔府菜历史悠久,烹调技艺精湛,独具一格,是我国延续时间最长的典型官府菜。

其烹调技艺和传统名菜,都是代代承袭。世世相传,经久不衰。孔府菜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孔府的历代成员,秉承孔子食不厌精,烩不厌细的遗训,素精饮馔。

对菜肴的制作极为考究,要求不仅料精,细作,火候严格,注重口味,而且要巧于变换调剂,应时新鲜,以饱其口福。

孔府菜用料极其广泛,高至山珍海味,低到瓜,果,菜,椒或山林野菜等,都可烹制出佳蔬美味。

孔府菜做工精细,善于调味,讲究盛器,烹调技法全面。传统的孔府菜世代相承,由此成为中国饮食界中经历年代最久、文化品位最高的食馔体系。

细细听来,这鲁菜的确是历史悠久,传承精髓,好比就是徽菜的好兄弟,儒雅知礼的长袍儒生服的大哥哥,温润尔雅,双手端着靓汤,对着你遥遥一拜。

一切尽在不言中,懂了自然就懂了。

已经是跑开了名利心,无所谓八菜第一不第一,我只做好我自己。

许寒心中默默佩服不已。

过了正北的方向之后,就是东北,正是艮门!

正是淮扬菜菜馆,其他的都是三个名,只有这个地方的菜馆是四个字,倒也是独树一帜。

南离门的粤菜创新十足,西南坤门的湘菜酸菜可口,西兑门的川菜麻辣鲜香,西北乾门的徽菜营养周道,北坎门鲁菜彬彬有礼。

那么东北的艮门淮扬菜就是雕龙画凤!

淮扬菜仿佛就是一名衣袖飘飘的三好学生少年,继承了鲁菜本味礼节厚重,也有着自己细致的刀工展示。

味本鲜香,就是其最大的特点。

从满汉全席中淮扬菜的风光到开国第一宴中的主打,从红楼梦中的金陵风味到中国的四大名菜,可以说,淮扬菜的风光文史中可追溯几百年之久。

淮扬菜指以扬州府和淮安府为中心的淮扬地域性菜系,形成于扬州、淮安等地区。

淮扬菜始于春秋,兴于隋唐,盛于明清,素有“东南第一佳味,天下之至美”之美誉。

其特点是选料严谨、因才制宜;制作精细、风格雅丽;追求本味、清鲜平和。

其一,选料严谨,注重鲜活。

淮扬菜兴盛的区域,气候适宜四季分明,河湖交错,水网纵横,一年四季,水产禽蔬野味不断。

有道是「春有刀鲚,夏有鮰鲥,秋有蟹鸭,冬有野蔬」,因此淮扬菜的原料以鲜活为主,这也为在烹法上擅长炖焖,调味注重本味提供了物质基础。

淮扬菜几乎每道菜对原料都有严格选料要求,同时也让原料的特点在制作菜肴时得到充分的发挥,例如仔鸡宜爆炒显其嫩,老鸡宜炖汤显其肥,大蟹宜蒸,小蟹宜炒等,不一而足。

其二,讲究时令,不时不食。

“醉蟹不看灯、风鸡不过灯、刀鱼不过清明、鲟鱼不过端午。”

意思是做醉蟹、风鸡的原料都以正月十五前的为佳,刀鱼过了清明节就不再美味,鲟鱼则最好在端午节以前品尝。

淮扬菜讲究“赶季”,对应季食材还有抢鲜的习惯,这种因时而异的近乎偏执的准则将一个季节的美味发挥到了极致。

其三,讲究刀工,造型美观。

淮扬菜是“扬州三把刀”的“第一刀”,向以“刀工精细、刀法巧妙”着称。

据统计,中国现有的二百多种刀工刀法,淮扬菜都在运用。

淮扬菜中最着名的刀工菜莫过于文思豆腐。

要求将一块细软的豆腐切得细如发丝、绵而不断;大煮干丝,一块白干,厨师经加工可片成18片。

切出的干丝不仅整齐、均匀,而且其粗细不能超过火柴杆。

豆腐饺,将嫩豆腐去掉老皮,用平刀法片成薄片,放上馅心,斜角对叠,然后用刀修成月牙状。

还有像狮子头之类的功夫菜,切忌用绞肉机将肉绞成茸,肥瘦搭配的肉要经过细切粗斩,即细切成石榴扼再乱刀粗斩,才能达到鲜嫩软糯的最佳口感。

此外还有三套鸭、脱骨鸭掌之类的菜式,虽从表面上看不出刀工,但实际上要运用到精湛的脱骨刀法,保证将骨头取出后仍能保持外形的完整美观。

其四,注重火功,讲究火候。

淮扬菜肴根据古人提出的“以火为纪”的烹饪纲领,鼎中之变精妙微纤,通过火工的调节体现菜肴的鲜、香、酥、脆、嫩、糯、细、烂等不同特色。

淮扬菜擅长炖焖烧煮,因为这几种方法能较好地突出原料本味。

淮扬菜以炖焖烧煮为主的名菜有蟹粉狮子头、清炖圆鱼、沙锅野鸭、三套鸭、大煮干丝等。

其五,甜咸适中,注重本味。

淮扬菜既有南方菜的鲜、脆、嫩的特色又融合了北方菜的咸、色、浓特点,形成了自己甜咸适中,咸中微甜的风味。

淮扬菜讲究口味的平和,以原料的本味作为主体,以其它调味料为辅,辅料只为衬托主体,味味有别,主次分明,因而其味纯而不杂,清鲜平和,浓淡适中,南北皆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