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吧文学小说网 > 都市言情 > 疯狂设计狮 > 第770章 京都胡同

京都最具有历史情怀的建筑,除了几百年的故宫之外,就是平民居所的胡同四合院了。

顺着李三爷给的地址,众人也都朝着那个方向而去,毕竟胡同里面道路狭窄,开车不是很方便,同时为了游览街景,索性众人就走路前去。

顺便错过饭点,和这个鹦鹉王接触,免得到时候尴尬,不在饭点上去拜访,也算是初次拜访的一种礼仪。

而且还可以在街道上寻找美食,享受一下帝都人们的生活。

帝都的美食发展除了自身的特色之外,大多都是汇聚了来自全国的美食,众人看得目不暇接。

不过众人都是经历过中海的八卦美食城的洗礼,都是具有一定的鉴赏力,寻找一家老字号的店铺。

本以为很好吃,发现不过如此,而是价格也是很具有帝都的身份,超高的价格对于众人来很具有杀伤力。

还好大家都不是差钱的主儿,也就没有在意。

吃了饭,又在茶馆里面看了两个钟头的相声,这才发现时间已经快下午三点了。

反正地址就在附近,步行过去,也就行了。

建筑系专业出身的新云顿时就成了大家的向导,一边朝着这个鹦鹉王所在的地址而去,同时起了关于京都胡同的建筑历史。

虽京都在清明民国都是经历了战火,除了八国联军时期遭受了些许破坏,但是后面的热武器作战之中,基本上都是避开了被毁灭的结果。

这也算是一种我们华夏的保护神,保护着我们。

起建筑历史,新云化身为百家讲坛的里面的大师一般,直接从京都建筑历史的源头起,这一切的源起,却是在1267年,元代时期。

京都古老建筑风貌源于元代建大都沿袭下来的,至今已有700多年历史。

所以,京都胡同是久远历史的产物,它反映了京都历史的面貌,是有丰富内容的。

着名作家汪曾祺曾:“京都城像一块大豆腐,四方四正。城里有大街,有胡同。”

胡同是城市的脉络,是生活的场所,是家的方向,更是京味文化的精髓。

土生土长的京都人熟悉家门口的胡同,对它的过往和趣事如数家珍,饱含着深厚的胡同情结。

估计这也是为什么胡同所在的四合院,为什么能够成为目前最具有价值的建筑商品,单位竟然是以亿作为交易单位。

听着新云的讲解,许寒也是左顾右盼,看着周遭的事物,所有所思。

乍一看,京都的胡同都是灰墙灰瓦,一个模样。

来往行人除了如同许寒这样的游客也有很多本地的老头,此时正是阳光温和的时候,无所事事的老头,有的提着茶壶,有的提着鸟笼,依靠在大门,看着来来往往的人们。

殊不知这些老头,也是成为了众人眼中的一道风景线。

因为京都的胡同绝不仅仅是城市的脉络,交通的衢道,它更是京都普通老百姓生活的场所,京城历史文化发展演化的重要舞台。

它记下了历史的变迁,时代的风貌,并蕴含着浓郁的文化气息,好像一座座民俗风情的博物馆,烙下了人们各种社会生活的印记。

漫步其中,到处都是名胜古迹,细细品味又似京都的百科全书,不少胡同中的一块砖、一片瓦都有好几百年的历史了。

从一个个大大的胡同院落中可以了解京都市民的生活,包括他们的生活方式、生活情趣和邻里关系。

从史籍中看,光是“胡同”一词的写法从元朝到清朝就有:衖通、火弄、火疃、火巷、火衖、胡洞、衙衕、衚衕、忽洞、湖洞等十多种。

京都胡同的形成是随着京都城的形成而变化、发展演进的。

大约在五十万年前,这块地界儿开始有了原始人居住,不过那时只是住在然洞穴而已。

到了距今大约一万到四、五千年间,这儿出现了原始氏族公社,开始住上了易简房屋。到了三千多年前的公元前1045年,这儿成了奴隶制的古燕国的都城,叫蓟城,可当时的城墙只是用夯土筑成的。

到了战国时期,广为流传的《周礼·考工记》明确规定:“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剩”

可见那时已非常注重城建制度了,就连城中街道布局都有作了明文规定。

以后的两千多年间,从秦、汉开始,无论是三国、两晋、南北朝,还是隋、唐、五代和宋朝,这块地界儿一直都是北方的重镇。

十世纪初,辽朝建立,把这儿当成了陪都,改称南京,又称燕京。

公元十二世纪,金朝建立,在此建都,称为中都,中都城里出现了坊、街、道、巷,但至此还没影胡同”出现。

公元1276年,元朝在毁于战火的金中都原址东北部,按《周礼》之原则建立了“状如棋盘”的大都城。

并于1285年2月“诏旧城居民之迁京城者,以高及居职者为先,乃定制以地八亩为一分;其或地过八亩及力不能作室者,皆不得冒据,听民作室”。

贵族功臣,悉受封地,以为第宅。于是,元朝的官僚、贵族们就按此规定,在大都城内盖起了住房及院落。

这一间间房屋、一个个院落,一个挨一个盖起来,连起后就是一排排的,而一排与另一排之间要采光、通风,还得留出进出的通道,便形成了胡同、街和大街。

据元末《析津志》载:“大都街制:自南以至于北,谓之经;自东至西,谓之纬。大街二十四步阔,街十二步阔。三百八十四火巷,二十九衖通。衖通二字本方言。”

当时的大都城是元世祖忽必烈的下,这方言当然就是蒙语了,本系“水井“之义。有水井的地方才有人烟,才得以居住。

且当时盛行的杂剧戏词中,也不止一次提到“胡同”,如关汉卿的《关大王独赴单刀会》中就影直杀一个血胡同”,再如李好古的《沙门岛张生煮海》中得更具体:“你去兀那羊角市头砖塔胡同总铺门前来寻我。”

可见京都的胡同是形成在元大都城的格局里。不过元大都当时仅记有29条胡同,,要是达到18米宽就叫街,到36米宽就称为大街了。

公元1403年明朝的燕王朱棣当了皇上之后,将这儿改称为京都,这时才有了“京都”这个名称,至今已叫了590年了,但比“胡同”这个名称晚出现了一百多年。

并开始大规模营建京都城,城墙一改以往用土夯筑的方法,而是全部用砖包砌。大城里包着皇城,皇城里包着紫禁城(今故宫)。

紫禁城位于京城中心,而紫禁城的中心又是皇极殿(今太和殿),皇上的蟠龙宝座又位于皇极殿的正郑

有一条无形的线从这个宝座上穿过,它就是北起钟鼓楼南至前门楼,后又延伸到永定门,纵贯京城南北,长达16里的中轴线。

整个京都城的建筑布局,都是以此为依据的,城内一切建筑都整齐对称地排列在其左右,街道胡同也如此,或对称排列在它两边,或与之平校

这种布局充分体现了尊帝王、崇皇权、重礼仪、右文化、敬地、法祖宗的思想。公元1420年京都城营建完工,明成祖正式迁都京都。

公元1553年,又增建了城南外垣,至此京都城又有了内外城之分,京都城的“凸”字型平面布局至此基本定型,面积约为62平方公里。内城九门,外城七门。

这时京都城的胡同,据《京师五城坊巷胡同集》载:有街巷711条,胡同459条,共为1170条。

清朝定都京都后,完全沿用了明京都城,就是后来也只是对紫禁城和皇城进行了一下的改建、重修。

但由于清是女真族的后裔满洲贵族建立的王朝,所以定都京都后便实行了空前绝后的旗、民分城居住制度,令内城居住的汉人全部迁到外城,这样就促进了原来较为冷清的外城的发展。

新迁至外城的人又匆匆盖了许许多多的新房、新院,连起来就形成不少大大、长长短短、规范或不规范的新胡同。

,早已逐渐模糊了,虽街巷胡同格局“大抵袭元、明之旧”,但“街巷”与“胡同”的界定早分不那么清楚了,总体数目已增到2077条之多。

辛亥革命结束了清朝的封建统治。

民国前期京都仍是中华民国的首都,1928年国民党南京政府把京都改为北平特别剩过去由于皇城占了京都城的中心位置,因而阻断了东西主干线,东西往来必须绕道安门广场以南的棋盘街或北边的地安门。

民国初年,随着紫禁城的开放,行人才可以横穿东西长安街。这样,京都就有了一条和纵贯南北的中轴线直角相交横穿东西的长纬线。

经纬相交于安门前,形成一个大十字坐标,街巷胡同就以此为中心而往外发展开。几条新干道的打通、增辟,带动了胡同的发展,到四十年代京都的街巷胡同已达3200多条。

听闻历史这么雄厚,真是叫人充满了一种崇敬的心思,对于居住在这里的人,包括未曾蒙面的鹦鹉王,更加充满了期待,或许这也是一个和李三爷差不多的怪老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