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吧文学小说网 > 都市言情 > 疯狂设计狮 > 第799章 历代主人

看完了太和殿,大家都是有些累了,顺势在一处休闲的地方停了下来,坐在石凳上面,听着王宇恒继续说下去。

“建筑都是人所居住,故宫对于主人来说,只不过是稍微大一点的家而已。”

王宇恒看着众人,缓缓说道,随即发现了有些其他的游客也被自己说话的声音所吸引。

纷纷投来了目光,似乎觉得有了这么一个免费的导游也是不错,纷纷靠拢过来。

此时,正是旅游的旺季,上半年因为疫情的影响,大多数人都是憋坏了,纷纷走出门,去各地旅游。

很多的游客都是跟团的,但是还有着更加多的游客是个人前往参观的,人流如织,让许寒等人感觉到了故宫对于每一个国人来说,非常具有吸引力。

“故宫的主人有很多,大家都是知道明清两朝,这些主人一边居住在这些地方,一边进行着扩建和改建,但是基本的格局却是变化不大。”

说着,王宇恒开始了诉说整个故宫的历代主人经营。

京都原本是燕王朱棣的封地。

靖难之役以后,礼部尚书李至刚等奏称,燕京北平是皇帝“龙兴之地”,应当效仿明太祖对凤阳的做法,立为陪都。

正如项羽所说的,富贵不还乡,如同锦衣夜行。

但这些都是属于表面的现象,一代雄主朱棣才不会这么肤浅呢。

其实主要原因有这么几个,第一也是最为关键的就是,这个所谓的都城选择在京都,而不是原来的南都,是因为毕竟这个皇位是抢过来的,地位不稳啊。

迁都就可以将原来的关系打散重组,建立属于自己的政府朝政。

第二,就是农耕文明的人,几千的敌人都是从北方游牧民族而来的,所以在京都建立都城,就是最为皇族热血,天子守国门的意味。

一旦真的扛不住了,南都一套整体成型的制度也可以另立中央,不至于一锅端。

南明能够存活那么多年,也是因为南都的作用,只不过太多的野心家和过度不分对错和民族大义的党争毁掉了一旦利好的局面。

第三,也就是朱棣的私心,纵观所有的历史,一旦是谋朝篡位的君主都是想要立下赫赫文治武功,才能压下不平和的声音,为自己的身后名做打算。

李世明就是最好的榜样,而用力过猛的杨广就是最失败的案例。

朱棣真的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还好选择对了继承人,没有太大的问题。

但是给皇室后人开了一个不好的头,正德朝的宁王不就是有样学样,当叔叔的去抢夺侄儿的皇位,最后遇到了一代心学大师王阳明给平了。

所以在北方建立都城,也是为了能够促进继续北伐,继续为自己的子孙后代解决麻烦。

这是游牧和农耕文明玩了几千年的生存游戏。

基于上述三个理由,明成祖朱棣于是大力擢升燕京北平府的地位,以北平为京都,改北平府为顺天府,称为“行在”。

同时开始迁发人民以充实京都;被强令迁入京都的有各地流民、江南富户和山西商人等百姓等。

永乐四年,明成祖下诏以南都皇宫(南都故宫)为蓝本,兴建京都皇宫和城垣。

朱棣先派出人员,奔赴全国各地去开采名贵的木材和石料,然后运送到京都。

光是准备工作,就持续了11年。

珍贵的楠木多生长在崇山峻岭里,百姓冒险进山采木,很多人为此丢了性命,后世留下了“入山一千,出山五百”来形容采木所付出的生命代价。

开采修建宫殿的石料,同样很艰辛。

保和殿后那块最大的丹陛石,开采于京都西南的房山。

史书记载了运送它时的情景:数万名劳工在道路两旁每隔一里左右掘一口井,到了寒冬腊月气温足够低时,就从井里汲水泼成冰道,用了28天的时间,才送到了宫里。

此外,还要在苏州烧制专供皇家建筑使用的方砖——金砖,山东临清也要向京都运送贡砖。

古人没有火车,轮船,真的是发挥了劳动者最大的智慧来提升各种能力。

永乐七年,明成祖以京都为基地进行北征,同时开始在京都附近的昌平修建长陵。[16]将自己的陵墓修在京都而不是南都,证明明成祖已经下定决心要迁都。

永乐十四年,明成祖召集群臣,正式商议迁都京都的事宜。对于提出反对意见的臣工,明成祖一一革职或严惩,从此无人再敢反对迁都。

次年,以南都紫禁城为模板的京都紫禁城正式动工。

永乐十八年,京都皇宫和京都城建成。

京都皇宫以南都皇宫为蓝本,规模稍大。新修的京都城周长四十五里,呈规则的方形,符合《周礼·考工记》中理想的都城的形制。

明成祖下诏正式迁都,改金陵应天府为南都,改京都顺天府为京师,但在南都仍设六部等中央机构,称南都某部,以南都为留都。

紫禁城建成后,明清宫廷五百多年的历史,包含了帝后活动,等级制度、权力斗争、宗教祭祀等。

永乐十八年,京都宫殿竣工。次年发生大火,前三殿被焚毁。

正统五年,重建前三殿及乾清宫。

天顺三年,营建西苑。

经历永乐、洪熙、宣德、正统四代,整20年。

嘉靖年间,也就是修道皇帝,紫禁城大火,前三殿、奉天门、文武楼、午门全部被焚毁。

至嘉靖四十年(才全部重建完工。

嘉靖时期,故宫三大殿名称改为皇极殿、中极殿、建极殿。

到了万历朝,紫禁城大火,焚毁前三殿、后三宫。

复建工程直至天启年方完工。

在明朝,乾清宫是皇帝的主要寝宫,也是主要政治活动场所。

自永乐皇帝朱棣至崇祯皇帝朱由检,共有14位皇帝曾在此居住。

由于宫殿高大,空间过敞,皇帝在此居住时曾分隔成数室。

据记载,明代乾清宫有暖阁9间,分上下两层,共置床27张,后妃们得以进御。

由于室多床多,皇帝每晚就寝之处很少有人知道,以防不测。

皇帝虽然居住在迷楼式的宫殿内,且防范森严,但仍不能高枕无忧。

据记载,嘉靖年间发生“壬寅宫变”后,世宗移居西苑,不敢回乾清宫居住。

一群宫女差点勒死皇帝,要不是女人手劲儿小,说不一定就成功。

万历帝的郑贵妃为争皇太后闹出的“红丸案”、泰昌妃李选侍争做皇后而移居仁寿殿的“移宫案”,都发生在乾清宫。

明代乾清宫也曾作为皇帝守丧之处。

清朝时期,李自成军攻陷京都,明朝灭亡,但李自成很快被清军在山海关击败。

李自成向陕西撤退前焚毁紫禁城,仅武英殿、建极殿、英华殿、南薰殿、四周角楼和皇极门未焚,其余建筑全部被毁。

随后,清军进入京都,紫禁城被清军接管。

接着,清世祖顺治帝迁都京都。

然后,顺治帝在太和门向全国颁布登基诏书,清王朝正式定都京都。

此后历时14年,将中路建筑基本修复。

康熙年代,天下逐渐太平,于是开始重建紫禁城其余被毁部分建筑,至康熙三十四年才基本完工。

清朝入关之后,依照明朝的旧例,顺治帝和康熙帝都将乾清宫作为居淄处理朝政的主要场地。

雍正帝即位之后,开始移居养心殿。

养心殿位于紫禁城内廷、乾清宫西侧,始建于明朝嘉靖年间。

起初,它并不是皇帝的寝宫。清康熙时期,内务府在此设置专为皇室造办宫廷活计的诸多作坊,称“养心殿造办处”。

康熙皇帝去世后,即位的雍正皇帝并没有搬到乃父的寝宫乾清宫去住,而是将西侧遵义门内暂时用作为父守孝之“苫次”的养心殿辟为皇帝寝宫。

从此,养心殿开始成为皇帝居淄清朝朝政的主要处理地点,此后军机处设立之后办公地点也在养心殿附近。

乾隆帝即位之后,对养心殿殿区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建和改建,逐渐形成了一定的规制。

从雍正帝之后,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八位皇帝都在此居住。

一直到宣统帝被冯玉祥赶出紫禁城。

咸丰帝在位时期,也曾把长春宫与前面的启祥宫(即现在的太极殿)打通,连为一体,咸丰去世后,慈禧也曾在这里居住,一人独享两宫。

西六宫到了晚清的时候,慈禧开始改造某些宫殿。

因此,西六宫中有四个宫都留下了慈禧的足迹。

咸丰帝死后,慈安和慈禧早期垂帘听政时,都曾居住在长春宫。

同治十年,慈安从长春宫搬回钟粹宫居住,长春宫便成为慈禧太后一人独享的宫院。

太极殿原来也只是二进院落,咸丰改修长春宫时,将太极殿后殿辟为穿堂殿,使太极殿与长春宫连接成相互贯通的四进院。

到了民国时期,1911年辛亥革命后,紫禁城宫殿本应全部收归国有,但按照那时拟定的《清室优待条件》,逊帝爱新觉罗·溥仪被允许“暂居宫禁”,即“后寝”部分。

侍卫人等照常留用;王公世爵仍其旧”等条款。

所以依据《清室优待条件》部分条款,加之袁世凯感念旧主恩德,积极扶持,溥仪退位后,帝制虽然被废除,但皇帝溥仪以及原来的皇室大臣等却仍然安然无恙地居住在皇宫里。

在皇宫紫禁城内生活期间,溥仪仍旧发布“上谕”,仍用宣统年号纪年,遗老遗少仍行跪拜大礼。

宫内依然还保有内务府、宗人府和慎刑司等机构,故臣赠谥,不改衣冠,触犯王法者由慎刑司处治。遂使当时的紫禁城俨然成为“国中之国”。

1917年,徐州军阀张勋拥立清逊帝溥仪复辟。

为了让张勋投降,段祺瑞发动了一切可以发动的力量,其中包括命令京都南苑航空学校的师生加入战斗,用飞机轰炸紫禁城。

在紫禁城内投下三枚小炸弹,以示警告。

飞机距紫禁城的高度只有300米,超低空飞行。

炸到了紫禁城东六宫当中的延禧宫,使当时的建筑轻度损坏。这被认为是东亚第一次空袭轰炸。

1924年,冯玉祥发动“京都政变”,将溥仪逐出宫禁,同时成立“清室善后委员会”,接管了故宫。

于1925年10月10日宣布故宫博物院正式成立,对外开放。

1925年以后紫禁城才被称为“故宫”。

这个名字也是我们目前大部分的叫法。

随着清王朝的没落,特别是1949年前的38年中,故宫建筑日渐破败,有多处宫殿群倒塌,垃圾成山。

这就是国家不强大,自己家都难以打扫干净。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前夕,1933年,故宫博物院为保护其文物安全,不至遭战火毁灭或被日本帝国主义掠夺,决定采取文物避敌南迁之策,并在南都建立文物库房,成立故宫博物院南都分院。

先后检选出文物、图书、档案等成千上万箱,分五批先运抵上海,后又运至南都。

新中国成立后,对故宫建筑进行了大规模的修缮,同时整理出大量的文物。

这种修复和修缮整理工作,断断续续一直到今天,最近一两年特别火的综艺节目,我在故宫修文物,就是这样的背景题材节目。

八十年代末,故宫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辟为“故宫博物院”。

新世纪以来,故宫博物院平均每年接待中外观众600—800万人次。

随着旅游事业的发展,观众的人数有增无减,可见人们对紫禁城的兴趣长盛不衰。

每当国人在此游历,都能感受到几百年来当权者曾经的辉煌落寞,以及对现代的这个时代珍惜。

故宫在几百年的时间里面经历了大火、劫掠、空袭,一次次的毁灭,随后一次次的重生。

仿佛就是我们这个民族,经受了多灾多难,但始终是有着顽强的生命,一次次修复自我,逐渐强大起来,每一次的崛起都是站在世界民族之林的高端,引领世界潮流。

朱棣、乾隆、当代这三个制高点的位置即将到来。

每一代的主人都是以占据这里作为政治象征意义。

现如今作为普通人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