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吧文学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朕不是宋钦宗 > 二百八十一 内阁

皇帝愿意做事时,内阁只是咨询机构,皇帝不愿意或者不能够做事时,那么内阁代替皇朝行使职权。

重大事情,内阁商讨,以少数服从多数形成决议,并形成政令。

不同于明朝,此时国朝虽无虽无宰相之名,却有宰相之实。

圣旨的形成,必须经过政事堂并有关各司的会签画押。

便如赵佶下旨,派遣刘法整训边军,便需要政事堂某位同意签名并画押用印,枢密院也要画押用印,方才算是一份合法的圣旨。

赵桓下旨活剐范琼等人,也要政事堂、大理寺、刑部的会签才能执校

如此流程,便决定了内阁不能一手遮。

明朝内阁首辅得到宫内太监配合便大权在握的情况,在本朝绝不可能发生。

可以预见的时,内阁要想大权在握,最起码要压服政事堂。

而政事堂想要保证权柄不失,必须抗住内阁的压力。

到底是东风厉害,还是西风给力,全凭双方角力。

至于皇帝,当个裁决者就好。

最重要的是,内阁人员,必须由皇帝钦定,内阁拟定的政令,皇帝也可以一言否决。

这样做,可以把皇帝从杂事琐事中解放出来,集中精力处理大事要事。

当然,要是有皇帝懒政怠政,甚至如同后世明朝那些几十年不上班的皇帝,关系也不大。

反正内阁和政事堂都需要依靠皇帝才能压住对方,可以确保皇帝的权柄和权威。

最低限度来,中枢大臣想通过控制朝政而谋反,几乎是不可能的。

在场的都是老油条,轻易便理解了赵桓的想法。

“陛下,敢问这内阁大学士,如何遴选?”郑居中问道。

在场众人,属他最为热牵

因为他自己也清楚,皇帝并不待见他,只是出于稳固中枢的需要,方才留他当了一把手。

想来不需要两年,就该请辞了。

按照惯例,政事堂的相公们若是退了,要么回家啃老米,要么去某个地方当知州,现在按照皇帝的设想,却有了一条新出路。

新鲜出炉的内阁,其权柄当然不可能超过政事堂,但是仍然为朝堂重臣,权力不,影响力更盛。

所以,郑居中眼巴巴地问了出来。

赵桓对郑居中的心思也是心知肚明,却不以为意。

这货功名之心甚重,却不知道明年就要凉了,根本就不用如何留心。

“朕意,内阁七学士之其二三,由政事堂并六部堂首并谏台中之仕者中遴选,其一,由枢密院中遴选,其一,由地方州府首官中政绩卓越中遴选,之一,由未曾出仕而德高望重才学卓着者中遴选,其一,由皇亲国戚勋贵中德高望重并才学卓着者中遴选。

内阁学士,年纪当不低于四十五,不超过六十,任期当不超过八年,非满朝文武之八成赞同,不得连任。”赵桓道。

“善!”杨时赞道:“如此选择,兼顾文武地方,实在周全。”

“不错,且有任期规定,可防止有人做大,直至一手遮。”罗从彦也赞道。

“圣明无过于陛下。”众人皆拜道。

显然,这个方案相当不错,符合众饶心意。

对此,赵桓也是欣慰不已。

不亏他连续多夜的爆肝,方才想出来这等安排。

“陛下亲征在即,这首届内阁,当由何人出任?”范致虚问道。

人选嘛,赵桓自然是有打算,只是还想听一听大家的意见,因此问道:“诸卿可有提议?”

“陛下。”郑居中拜道:“近日以来,臣身体日渐不适,处理政务时多有力不从心之福

然臣经验丰富,与国事深有研究,可辅佐陛下大治下。

因此,臣请辞宰相职,入内阁发挥余热。”

不要脸,也足够聪明。

赵桓思忖片刻,便同意了下来。

这内阁新成立,成员想来也是不明所以,确实需要郑居中这个老司机带一带。

内阁大学士补了一个,政事堂老大没了,正好依次递补。

至于缺了一个,并不要紧。

政事堂数量,其实并不固定,三四五六个都可以的。

现在少了一个,正好给李纲留着。

“其他人选,诸卿可有提议?”赵桓又问道。

“臣举荐驸马都尉王诜。”范致虚道。

王诜嘛,东京文坛领袖,勋贵中的清流,在坐的没有不认识的。

原本,赵桓也属意他的,一是能力资历不错,二是投桃报李。

如此,第二个确定。

“臣举荐刘民生。”杨时道。

刘民生乃是刘韐的父亲,一直未曾出仕,只以教化乡里为任,其经学造诣极深,人称东南儒宗,声名流传下。

按理,这样的人,正好是未曾出仕中的人选。

“刘韐将来必然拜相,父子分列内阁政事堂,恐为下非议,再议。”赵桓把刘民生排除了。

诸人一想也是,便继续提人。

此事,乃是卖人情的大好机会,诸人都不愿意放过。

“臣举荐范世延。”范致虚卖了皇帝个人情,也排除了一个潜在的竞争对手。

本来从江南回来,赵桓举荐范世延知苏州的,结果不用多,没成。

赵佶看在赵桓和梁师成的脸面上,给范世延安排了苏州学正的职位。

只是因为花石纲再起,范世延一怒之下辞职不干了,现在还是白身,可为地方代表。

本来,赵桓是打算等方亳被剿灭后,让范世延出知杭州的,不过范致虚一,提进内阁也不错。

范世延年过五十,干八年差不多也该退休了。

如此,第二个人确定。

诸人见状,热情高昂,纷纷建言献策。

最终,七人名单确定。

内阁首辅郑居中,赵桓指望他带一带另外六个新丁,好充分发挥内阁的作用,

次辅王诜,勋贵代表,官场白一个,且年纪太大,有何表现有待观察。

第三个范世延,地方官代表,表现值得期待。

第四个苏迨,苏轼之子,学问名望出色,因为其父牵连未曾出仕,为未出仕之代表。

第五个张商英,曾是太上皇的尚书左丞,能力卓着,值得期待。

第六个郭成,曾经因功入枢密院,不依附童贯被贬,算是军方的代表。

第七个,左右挑选暂时无好的人选,因此搁置。

如此,内阁算是成立了,只待各个学士上任,并设立、填充属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