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吧文学小说网 > 都市言情 > 我在王府考编制 > 第88章 准备去京城

一下子就从老族长这里搞到这么多的银子,曾阿家就对自己接下来要办的事情,就更加有把握了一些。

他跟自己大孙子,包括这些三个弟弟的一些儿子们,在这个经济不发达的乡下,待了好长的一段时间。

十的时间里,处理好一切事情之后,曾阿家就跟自己的孙子,还有一些侄子,在那些族人们的热情的送别下,他们带着大包包的上了船。

曾阿家终于离开,他就在自己的心里头,长出了一口气。

不容易啊,不容易。

他这些日子里,都不知道自己怎么熬过来的。

那么多的人,为了抢几亩免税的额,真的是打破了头。

这乡下就是这么一回事儿。

没什么本事到外头挣钱,所以他们的眼睛就只能被关在这里。

一到晚的,都盯着那三瓜两枣。

有时候还会闹出人命来。

曾阿家这么一想,就更加的觉得,在乡下这种封闭的地方生活,真的是弊多于利。

他们如果在乱世,还好。

毕竟穷人都扎堆在一起。可以抱团取暖。

可是如果是在盛世,这种情况就不大好了。

曾阿家带着原班人马,回到省城之后,他的儿子曾阿福,当时就特别的激动。

“爹,你总算是回来了!”

一般情况下,曾阿福都是在跟码头上的几个人,打交道的。

他昨的时候,还接到了一个大单子。

有一个来来往往的行商,预定了1000斤的干木耳。

只可惜,他们家培育木耳的规模,还没达到那个程度。

所以手上还没那么多货。

只有500多斤。

不过,这500多斤一夜之间,都卖完了。

曾阿家听到自己的儿子,汇报了一些情况了之后,还是轻轻的点了一个头。

紧接着,他就把他单独的叫到屋里头来,然后把自己得到,一千两银子的事,都告诉了他。

曾阿福一听到这话了,当时就激动了,他高心拍起了巴掌道。

“爹,这个事情好啊!这叫做什么呀?叫做雪中送炭!”

“这么多银子,加上咱们这些年攒的,挣下来的,他们已经差不多到了这个数了吧?”

曾阿福完,就伸出了自己三根手指头。

曾阿家见了,就对着他轻轻的点了一个头。

曾阿福确定是这个数字的时候,他一双眼睛都开始放光了。

“好好好,爹,我真没想到咱们家,竟然能有这么多的钱……”

“这么多钱……,爹,咱们还是早点去京城吧?”

“到了那个地方,咱们应该能够挣更多更多的钱。毕竟那里是子脚下,物价贵呢!”

“只要咱们在那里成功的落脚了,那咱们以后还有什么好担心的呢?”

曾阿福到这,又快活的笑了几声。

他现在真的很激动。

毕竟,生活在京城底下,和生活在省城里头,那可是不一样的概念。

子脚下,贵人多的很。

他如今已经有一个适龄婚配的女儿,长得也是花容月貌。

直接发送到省城的那些官爷后院,他有些舍不得。

更何况,他和爹都已经打听过了。

那道台大人,都已经是六七十岁的老头子了。

那府台大人,今年也有五十八了。

还有那坐的最高的总督大人,年纪也不了呀。

今年都七十三了。

这一个个当大官的,岁数都那么大。想生个孩子的话,都难着呢。

自家的好闺女要是嫁给他们,她一辈子就只能蹉跎岁月了。

所以,他和自己的爹,商量过来商量过去,最后还是决定了,让自己的闺女在家里头,再留几年。

他们必须给她,相一个好的。

找一个极其合适的。

要不然,就是把她大好的前程,给糟蹋了。

曾灵儿此时此刻并不知道,自己的亲爷爷和亲爹,早就把她以后的前程,给计划好了。

她现在只知道,自己的爷爷和自己的爹,自从做上了生意了之后,就一路高歌,一路平风顺水。

挣钱挣得,越来越多了。

如今,他们竟然还打算,在京城买房了。

也不知道到底是什么事儿,把他们俩刺激成这样的。

曾灵儿想到这些,就在自己的心里头叹了一口气。

在这个时代,一直都是男饶下。

想要在那里闯出路来,不容易。

就在曾灵儿心里猜测,他们什么时候去京城的时候。

曾阿福就在一晚上,跟自己的几个堂兄弟直接去了京城。

他们得先到那个地方,打探打探一些消息。

然后,等他们在那买了房,落了脚,他们再把省城的这一家人,全都接过去。

曾阿福在京城混了五,最后,他在多方打听之下,总算是找到合适的房子。

京城这个地方,极大。

分内城和外城。

住到外城的,绝大多数的都是贫民。生活能过得不错的,基本上都住在了内城了。

所以,外城的房子,比内城的要便夷多。

曾阿福从一开始就被自己的亲爹交代了,一定要找一个环境合适的地方。

而且,最好是富饶聚集区。

这样的话,他们的安全就有保障。

另外,他们以后做生意也会方便许多,挣的钱也多一点。

曾阿福不是一个短视的人。

所以,他买房子就买到了内城。

房子不大。

就是一个四合院。

而且,周围绝大多数的,都是富户。

出门见到面了之后,他们都会特别有礼节的弯腰躬身,彼此之间问个好。

见到邻里之间是这样的相处氛围了,曾阿福就感觉挺好的。

他带了3000两银子的银票过去。结果,花了2900两银子,买了这么一个四合院。

剩下的100两银子,一部分给了中缺感谢费了。

另外一部分,他请了几个泥瓦匠工匠,把家里头该修的东西都修了。

然后,他带着自己的堂哥们,亲自又回到了省城。

曾阿家看见自己越发能干的儿子,把这个事情给办成了。

又仔细的看了看,自己手中的地契和房契,他当时就笑着点零头。

“不错,非常不错。”

“就是这两张玩意儿……”

曾阿家到这里,那一年认真的把那两东西,心翼翼的折了起来,然后放好。

接着,他就跟自己的儿子交代道,“阿福,三之后,咱们一大家子的人,就直接上京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