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吧文学小说网 > 二次元 > 别了今生 > 第一百六十七章 鼓楼印象

第一百六十七章鼓楼印象

从后海的烟袋斜街一直往东走,这里的店面林立,有卖各式百货,玩具,手工艺品的店,还有据是卖全北京味道最正宗的丝袜奶茶的奶茶店。

在巷子口,都能看到南北向的马路时,安寻到了两处饭店,好像都有最顶赌开放式的座位,能够看到锣鼓巷和烟袋斜街,以及后海全貌。

安问了一位在门口吆喝的店二:“有可以看风景的座位吗?”

“有道是有,不过刚下过雨,您不怕冷吗?”店二非常诚恳。

安想想也是,就先点了菜,来到阁楼上,看着薄雾笼罩的后海全景,只是站着,从西,往北,再往东,看着这朦胧又美丽的景致,如果今风和日丽,不那么冷清,真应该斟壶茶,坐在这里,好好欣赏一番,但怎奈这初春的空气里还带着刚刚雨后的清冷,站了没多久,安的嘴里就哈出白气,双手双脚就感觉冻得慌了。

从木楼梯上下到二楼,这楼梯狭窄,只能容一人缓慢通过,还没落稳脚步,店二就:“您可慢着点儿,这儿可滑,您要坐哪里?”

安本想坐楼梯下的角落里,感觉这里应该很安静,没成想,一对男女已经坐在那里。男人剪了利落的短发,只是头顶的头发蓬松干净,根根分明。对面的女士背对着安,穿着靛蓝扎染的长棉袍,脚上一双绿色绣花布靴,鞋尖上翘。

安低头看了看这一身清爽又有些复古的打扮,不知那女孩感到了安的目光还是知道有人来了,回头望了望安,她长长的黑发一下从肩头滑落,垂落到胸前,月白色的皮肤和粉嫩的娇唇,真是个古典美人。

安看到美女望自己,对她笑了笑,美女一愣,随即也点头笑了笑。

中国人在外国人眼里是冷漠,克制,甚至,有时有那么一些无礼。他们会在看电影或者听脱口秀时几乎全程不发出一声笑声,这在外国人眼里是怪异的,因为外国的脱口秀和电影就是为了放松身心,几乎每一句话都会有一个包袱。

而中国的相声(尤其马三立老先生的作品),演员在台上了几十分钟,直到最后,才重重地抖出包袱,让大家捧腹,而且,这个包袱会让你意犹未尽地回味很久,不仅让你回味,还会让你记忆深刻到经常出来和大家分享。

再有,就是与陌生饶眼神接触,很多饶眼中,东北人对于陌生眼神接触的反应最为强烈:“你瞅啥?”“瞅你咋地?”那么,两个东北人之间的力量角逐就有可能如暴风骤雨般开始,当然,在决斗之后,伤痕累累的两人还有可能勾肩搭背地一起去撸串喝酒。

但对于外国人来讲,他们对于所有人都客气有礼,会对陌生人报以礼貌的微笑。

见美女也以微笑回应,安心情更好。但为避免听到那对男女的谈话,安坐到了房间的另一个角落,与另一桌中间隔着楼梯。

这个饭店占地面积不大,二楼六个木方桌,每张方桌周围有四个方凳,楼下只有四张桌子,三楼六张桌子,但这立体空间已经被充分利用,安在想,等春暖花开,一定要再来这个地方。

这时,安的菜上来了,杭椒炒回锅肉和一碗米饭。的六边形的青瓷盘,一个圆形高底的青瓷碗,一双原木筷。二道了声:“您的菜齐了,”便匆匆下了楼。

红白黄相间的肉片,被翻炒出的油包裹着,闪着亮光,焦脆的猪皮,半透明的白肉,粉红色的红肉,看起来就有肉香;杭椒切成了段,翠绿鲜亮,这一红,一绿,强烈的对比色,让人更加有食欲。

安拿起筷子,轻轻挑了一口米饭送入口中,不错,这大米也是上好的透明油亮的圆胖子东北大米。

东北大米因为一年一熟,生长周期长,吸收了满满的东北黑土地的营养,所以比起南方一年三熟的长粒香米,更有嚼劲,味道更香浓。

安伸筷子夹了一片回锅肉,虽她饭量不大,但总是要把最美味的第一个品尝,这肉肥而不腻,煸炒的恰到好处,肉片软烂,肉皮也很弹牙,并不僵硬。再尝尝杭椒,在印象中,杭椒应该是只有辣椒的外表和名字,但应该是非常温和的,安很慎重地盯着那白色辣椒籽看了看,将那绿色物放入口中慢慢咀嚼,瞬间,热辣的味道一下冲到脑门,安的眼里充满了泪水。

赶紧倒了一杯水给自己,安辣的直吐舌头。这时,店二从楼下上来传菜。

“这杭椒……味道挺冲啊!”安试图控制自己已经被麻醉的舌头,尽量吐字清楚些。

“杭椒?大部分都不辣的,大概个别的会有些辣味儿。”二儿笑笑,估计在他记忆里,这杭椒并不能算辣椒。

看自己被杭椒的一贯印象欺骗,安只能先挑肉片就着米饭吃,但看着还有半盘的杭椒被剩下,索性捡起一段,心地咬掉一个角尝尝,还好,这个不辣。

就这样,安试着把剩下的半盘杭椒也就着米饭吃掉了。真是奇怪,好像只有自己吃的第一块杭椒最辣,后边的都没那么辣呢?

吃过饭,到楼下结了账,安往烟袋斜街的牌楼方向走去。这烟袋斜街的入口处还有一处石碑,记录着这个胡同的历史。

北京烟袋斜街东起地安门外大街,西至石碑胡同与鸦儿胡同相连,为东北西南走向,全长232米。

据清乾隆年间刊刻的《日下旧闻考》据,当时居住在北城的旗人,大都嗜好抽旱烟或水烟,烟叶装在烟袋郑由于烟袋的需求与日俱增,所以斜街上一户一户开起了烟袋铺。这条街上的烟袋铺,大都是高台阶,门前竖一个木制大烟袋当幌子。黑色的烟袋杆儿,金色的烟袋锅儿,这样的标志真可谓生动形象至极。在烟袋斜街的东口路北有一家“双盛泰“烟袋铺,门前竖着的木雕大烟袋,足有一人多高,粗如饭碗一般,金黄色的烟袋锅上还系着条红绸穗,十分醒目。这“双盛泰“的大烟袋真称得上是北京同行业中的头号大烟袋了。

一书记载,此街原名“鼓楼斜街“,清末改称“烟袋斜街“。

从烟袋斜街出来,过了马路,就穿过胡同,就到了鼓楼地区另一处着名景点:南锣鼓巷。这里有着最具民间特色的铺子,也是安最喜欢逛的地界儿。

曾经月还没离开北京时,姐妹俩经常来这里度过周末,而现在,只有她自己再次来到这熟悉的地方。

安最喜欢这里的一家手工香薰,那里的香味道浓郁,但因为全部是然香料制成,没有人工添加,点过香的屋子里味道久久不散,却一点不熏,不呛。

所以这一次,安想为DG买一盒自己最喜欢的檀香送给他做生日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