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吧文学小说网 > 武侠修真 > 九关 > 第四章 星光不显

黑幕降临,夜风习习,墨云遮,不见星光。

洞溪里柒木巷!

早先七户的祖宅地,零零总总二十多户人家,到如今人去巷空,仅仅还剩巷尾那间最不起眼的宅子。

四月的夜晚清凉而又孤寂,听不着蝉鸣蛙叫,连带着月儿星光都黯淡无光,慵懒地躲在云后。

幽深的巷道,习以为然的少年低头临摹形意拳,气机忽隐忽现,或是隐秘无踪,或是激流勇进。

短短的巷道,在习惯黑夜的少年脚下,足足走了一个时辰。

他的每一步都沉稳有力,每一拳都劲风激荡。

在他准备推开自家那扇门时,暗中有道气机隐隐浮现,少年连忙侧身躲开。

“洞溪残民,死不足惜。”黑衣人一击不中,再次近身杀来。

李成蹊眼神一沉,身影一晃,一拳击在他的腹部,向上一肘打在他的下颚,然后飞起一脚横扫其首,面无表情地踢飞此人。

这时,院内传来沉稳的少年声音,“画虎不成反类犬,整不务正业,成何体统?!”

李成蹊闻声,洒脱一笑。

少年推开院门,比李成蹊高出整整一头,瞧不出英俊,也看不到英气,皮肤微微泛黄,平凡中透着机警,高大不显愚笨,正冷眼打量门外的李成蹊。

“星河,怎么今个没去学塾晚读,难道又是给我送书来的?”李成蹊镇定自如地走过,大大咧咧地落座院中石凳,娴熟地满上一杯热水,扭头明知故问道,“谁给你通风报信?”

“先前我当财迷开玩笑,特意求证郑姨。”少年星河指着他吹眉瞪眼,“你太让我失望了,竟敢去抓不靠谱的桃花鱼。”

“难道你不知道洞溪里危机重重,外来者蜂拥而至,稍有不慎,你就命不保?”

李成蹊从容不迫地呡了一口水,随手从袖口抖落二十文钱,高高地抛去,“耿星星的好脾气,怎么就教出你这个暴脾气?”

“李成蹊,你有没有听我话……”

不等他完,李成蹊喝干杯中的水,起身把他朝外推,“劳驾少费唇舌,我可不是读书种子,不宜择塾就学。”

“何况我在那还见着了振师长。”

“未见君子,忧心忡忡。亦既见止,亦既觏止,我心则降。”

少年洋洋得意。

耿星河心痒难耐,还要追问,却被他一把关在门外,失声苦笑道,“屋内有我价值连城的手抄本,你可别荒废了。”

“嗯,一本十文,你这还差十文。”

李成蹊笑骂道,“狄进金是财迷,那你耿星河就是不折不扣的大财迷。”

“所谓财迷心窍,少年没点兴趣,怎么来的写意风流?”耿星河背门笑道,“君不见邴易云放荡不羁,咆哮学堂。”

“公然大啸:仰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那时的他才名不显,竟也咆哮学堂,破门而出。”

他由衷艳羡敬佩道,

“嗯……学塾的门是我和陆师傅换新的。”李成蹊不合时邑接道,“潇洒归潇洒,可他家里钱一分没少赔,据回家那一顿祖辈三代联手毒打可一丁点没落。”

“要我看,自己闯祸自己担,有本事别让家里来。”

三姓五家七户,邴家学风治严可谓是源远流长,直到出了个邴易云,贻笑大方。

“要是我没记错,耿爷爷的荆条也有些年岁,应该上了锈,你要不去学学【放荡不羁】,试试它的威力?”

耿星河立马打了个哈哈,顾左右而言他,“我辈风流郎,还似贺季真。”

旁人不清楚,他可清楚,那老荆条古怪的很,爷爷上山打猎,无论豺狼虎豹,都是一荆条。

不过,耿星河不敢和他这个秘密。

李成蹊哈哈一笑,背靠大门,突然问道,“光不显何解?”

“那要看从何起,这句话在文经文人文,引申悠远。”耿星河在这一刻意气风发,“文解法,色昏暗,日月无光,暗示风雨的迹象;经文解法,明义上色黯淡,乌云密布;暗中可能隐喻封侠书院治学无方,民不聊生,苦不堪言。”

“至于人文,黑了,得回家咯。”

然而,两个隔门相谈的少年不约而同地想到。

光不显,何来日月递炤?

“星河真是满腹经纶,无出左右,他日定然是人中龙凤,不可估量。”

耿星河撇了撇嘴,“你子拐着弯赶我走。”

“色不早咯,赶快回去吧。”少年神色黯然。

终究是担心自己牵连了他。

就像自己不敢和岳牧野顶撞一样,到底是害怕他迁怒于逢集。

耿星河不懂少年的用心良苦,但知道少年第一句话还是问书来没来。

这就足矣!

少年依旧爱学习,这就够了。

他想到故人今犹在,手心握紧铜钱,笑道,“勿以清浊殊,光本无隔。”

这时,李成蹊懵懵懂懂,不解其意。

远在桃花园的桃花溪。

“星光不显,明月不明,做何解?”闭目养神的振师长一脸笑意,随后开口问道。

“回师长,星光不显,是乌云密布,是象。”有童生当即回道。

振师长颇为认可,命绕梁记上一功。

郝仁熊垂足顿胸,心头暗骂旁人抢他台词。

“象欲使其光明,必先抑其光明。”又有童生灵机一动借题发挥。

“善也!绕梁,再记一奖。”

郝仁熊一琢磨,捂胸伤神,这群王八羔子平时都蠢笨蠢笨的,怎个今日都能会道?

“星光不显乃是象常态,正应修行写照:列星随旋,日月递炤。”

“学以致用,墨子可教也!”振师长露出一丝微笑,望向绕梁,“你可有何想法?”

“久晴逢阴,必有雨象。”

“由因及果,妙也。”振师长颇为赞同地接道,“千里之提,毁于蚁穴。由此可见,一饮一啄,并非定,而是人定。”

“谨遵师长教诲。”绕梁虚心受教。

振师长目光转动,敲停在童生身上,吓得他赶忙回道,“要下雨,娘要嫁人,是人之常情,管他做甚。”

“思路不错,可惜出发点有所偏颇,既不记过,也不记奖。”

童生忍不住吐了口气,不愿多想,正暗自窃喜。

忽听振师长沉声训斥,“年纪,妄想投机取巧,此风不可长,得记一过。”

童生顿时愁眉苦脸,却不敢反驳。

振师长见他不肯悔改,便对易云道,“你来替他讲解一二。”

易云闻听师命,稍作思考,便细细来,“星光不显是道所在,雨象将至是道后果,娘要嫁人是人文习语,其实都在告诉我们,这是种可以依循的规律。”

……

“敬法地,治人情世故。”

邴易云一番话落地,鸦雀无声。

振师长笑捋鬓角,问道,“你知错否?”

“娘要嫁人,有法可依?”童生固执己见,反问道。

振师长并未给予回答,易彤看了眼易云,沉默无声。

易云听到这话,那真的是气炸了连肝肺,搓碎了口中牙,恨不得一掌拍死这个混蛋,“规律之外,我还提到酌情?你这榆木脑袋,读了书却不用,不如任我掰开敲碎了,丢进篝火全当添了柴薪。”

“清官难断家务事,好坏都是私家事,我们旁人管不得啊管不得。”童生咬牙坚持,“正如洞溪封侠绝不会管邻乡涂中的事。”

啪!啪!啪!

清脆而又响亮的掌声在桃园中响起,两位少年联袂走入众饶视线。

少年意气。

易彤打量了眼玉面少年,付之一笑。

笑中有轻蔑。

易云审视了英俊少年,那双眼睛生的确实够男子风范,瞅着岁数相差无几,但是那股骨子里的英姿确实高出一筹。

易云笑了笑自己。

笑中有期许。

“明月乡望春心见过上林书院振师长。”

“镜山贺上窟见过上林书院振师长。”

两位少年一前一后,躬身拜谒。

“游学在外,俗礼可免。”振师长对两位少年既无亲近,也无疏远,招了招手,示意二人坐到余绕梁的边上。

“振师长,敢问此行游园是偶然而为之,或是有意而来?”贺上窟端坐在地,开门见山。

易云细眉一挑,“师长当面,你有何资格问话?”

目中无饶贺上窟闻声,眼神一低,“你是何人?”

“上林书院童生邴易云。”

贺上窟目露不屑,“童生,也敢放肆?”

易云争锋相对,“荥阳郡镜山贺上窟也敢做作?”

“上有州郡,下有乡里。”贺上窟格外提醒道,“我镜山冠以荥阳郡,可是你童生就敢招惹?”

望春心乍听邴姓,眉头一皱,谨慎问道,“敢问易云可是出自洞溪里邴大家?”

易云昂首挺胸回道,“正是洞溪里邴大家。”

“春心,洞溪里十五大姓不可以常理度之,也不必以宗门敬重,但学风治严的邴氏,要慎之又慎。”

望春心回以一笑。

“此乃奉阳郡!!!”易云与贺上窟哼道,“哪里轮得到你荥阳郡装腔作势?”

“邴易云,你狂妄大胆!!!”贺上窟戾气外露,骤然拔地而起,急抓少年。

这一刻,振师长视而不见。

望春心怒不可言,险些痛声厉吼,但一想到此行目的,不妨借机和邴易云交好,便忍而不发。

区区盟友?不值一提!

何况,我望春心几时要把他贺上窟放在眼中???

他思绪万千之际,易云已被他人拎起,避开贺上窟。

“素来听闻,明月乡与镜山订有姻亲,更有秦晋之好,也不知是真是假?”危急关头出手的易彤笑问道。

贺上窟一击不中,定在原地,“此事众所周知。”

“但我又听这一任月女连换几任,使得两家姻亲波折连连,都快要闹出大的笑话。”

“童生,你想找死不成?”贺上窟怒发冲冠,真气涌动,拔剑相向。

“上林书院,侍学士封易彤请赐一死!”封易彤傲然不惧,大步向前,直面剑尖。

同行十二郎,无人知我易彤为侍学士。

今日,我敢上前,你敢出剑?

敢,整座镜山都为你赔罪!

不敢,你贺上窟武道止步!

“贺上窟,安敢放肆?”暗自窃喜的望春心听闻侍学士,如坠冰窟,连忙按倒贺上窟,“师长当面,怎敢拔剑?还不快向师长赔罪?”

面对他的呵斥,贺上窟毫无顶撞之意,一瞬间收敛千般怒火,诚意诚意地叩首如捣蒜。

“心与雷电伴,身作风云变。”振师长批言,暗中却道,“上窟,你可半点不像贺师风流潇洒啊。”

贺上窟如遭雷击,怔怔抬头。

“贺上窟,还不快滚。”易云趾高气扬地叫道。

封易彤回味批语,手捏拈花指,赞叹道,“行有不得,反求诸己,真是个妙人。”

绕梁对师长的话不以为然,但对易彤的赞美之词甚为震惊。

师长或许会出于欣赏而夸赞,但易彤并不会。

郝仁熊百思不得其解,低声问道,“绕梁,易彤那句作何解释?”

“凡事不如心意,都应该优先自我反省,而不是怨尤人。”

郝仁熊恍然大悟,“易彤和李成蹊那个屁孩不就这样?这三正好凑一块。”

“你不过是比成蹊大一岁,哪里来的脸别人屁孩?”绕梁哼道。

“大一日也是大。”郝仁熊理直气壮。

绕梁懒得理他,继续留心贺上窟。

望春心如释重负,忙作揖告辞,“谢振师长宽宏大量,晚辈这就离开。”

振师长一言不发。

望春心也不客气,拽起额头血流如注的贺上窟转身就走。

他临行前不忘抛了个眼神给邴易云,“山高水远,有缘再会。”

“师长,游学在外,人文更比经文牢记于心。”望着离去的两道身影,封易彤有感而发。

“经此一事,不妨谈谈你的观点。”振师长捻了捻左鬓,笑而问他。

“我有三文,文之象所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