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吧文学小说网 > 都市言情 > 兵荒马乱来种田 > 第195章 修建

试锄之后惊蛰之前,柳家的蚕舍将要开始修建。

按照习俗,即使他们只准备搭个简单的窝棚,也得看日子、相时辰。

一窍不通的柳全去请了刘木匠。

那木匠抽空到柳家院子里查看一时,听取了柳全的“设计理念”后表示:想要修得宽敞高大的话,他们家现有的这些材料恐怕还不够。

起一间屋子,按现在的标准,起码需要正经耐用的结实屋柱至少四根,最好差不多高矮粗细。

当初预备材料的时候,柳全最在意的部分是房梁,至于立柱……要挑出几根差不多粗细的,还真有些困难。

只能他缺乏生活经验吧,柳家到目前为止确实还没自己修过房子。

为此他又去请教娄翁和蒯翁,他们分别向他推荐了论起来应算黄家老三房的一位七叔。

恁二位叔伯皆表示,此人是位能工巧匠。

不过黄家的这一户早也迁出本里,已在外做职业匠工多年,这一时半会儿未必能请到人。

柳全一番解释,明自家就是搭个棚子,当真没有想正经修建住房。

少不得,还是由娄翁出面坐镇,前来帮助柳家协调总揽、主持施工。

找到了主心骨,柳全再回头来央请木匠务必想办法帮忙解决木料的问题。

大梁一根那是没法动的,桁木屋椽若干,又不适合当屋柱——恁木匠从他家现有的木材里东拼西凑,勉强找出四条较粗的树干来,准备到时候修一修整,将就着用。

剩下的,还得去请石匠打制几个凹形石墩作为屋柱的基础,也可以用石头垒砌。

不论是拿整块石头打制,还是拿碎石垫出来,作用都是为了固定屋柱;还有防潮防腐防变形,让木头柱子更坚固耐用的功效——只不过那石头构件的工艺材料不一样,造价不同而已。

柳全又去向丘石匠打听了石墩的造价,回头便决定还是用些碎石垫垫就好……打制四个石头基座的费用加起来,比一副石碾也不便宜多少。

正式开始施工之前,刘木匠带来了一个兄弟,又在柳家后院临时搭了个窝棚,二人就在此提前加工各种木质材料。

到了最近的一个良辰吉日,柳家的蚕室正式“动土”,互助组的众人都来帮忙。

挖土方的事,就由娄翁帮助协调安排好分工,柳全自己也和众人一起干活。

柳氏和柳奕则在前院架起火堆烧水做饭,招呼来帮忙的人吃吃喝喝。

众人先测量出蚕室的横宽,挖出棚屋的地面,再将土地修整一遍,反复找平之后用木石工具打夯压实。

待地面夯平之后,他们再新垫上一层磨细的泥土,垫土之后又用石墩砸压夯实……如此反复几次,泥土地面渐渐变得紧密结实平整坚硬,才在预定的位置用石头垒砌屋柱的底座。

那刘木匠带着兄弟一起赶木工活计,一日能吃一顿粥汤加两顿米或米麦搭配的干饭。

配饭的蔬菜也是换着花样地煮来,无论此时常见的芜菁、芥菜还是各种干菜、咸菜,总归每日轮番搭配,不至于单调重样。

隔三差五地,两个人还能吃上一碗略见油花的蒸鸡蛋羹。

这在此时,已是相当“高规格”的待客之道,刘木匠对此表示十分满意。

而且能够被以礼相待,明这家人很看重他的手艺,刘木匠在弟兄面前亦觉相当地有脸面。

不仅那活计干得卖力,平常柳全前来看进度的时候经常提出不少疑问,他也耐心明热情解答。

柳家的一个棚子只用了半个多月便已从无到有,打好霖面,砌成了四个柱础,又请来更多的里人帮忙将屋柱逐一竖立起来。

四根屋柱都镶嵌入基座内之后,木匠再把上层的间架分头搭好——最后才是将屋梁拖上去,完成结构的工作……

不过搭建一个草棚而已,多半个月时间便这么过去。

这个时节已经有准备移栽苗木的里人表示,今年开春到目前为止,土地冻得都不算厉害。

只要没有特别凌厉的倒春寒,等到气真正回暖之后就可以在正常时间里开始耕种。

哪怕进度缓慢,柳家修建蚕室的计划,应该也可以按时完工。

白芸里的气候,柳奕不清楚该算什么种类,就自己的感受而言,比过去的北方暖又比南方冷。

风,一年四季都有,冬刮冷风夏刮热风,时大时没什么规模,也不存在特别集中的风季。

雨水,看心情下,一般在春夏和夏秋之交雨量稍多,但不会有十分连续集中的雨季,干旱的情况反倒更常见一点。

雪,看情况有,连续下一段时间把河冻住有可能,完全不下也有可能。

霜,倒是每年都会降几场,霜冻可大可,时间可长可短……冷的时候连土地一起冻一冻;又有明明已经气很冷,土地却不封冻的时节。

像去年那样的春冻灾害,就和冬发生地震一样,基本无法准确预料。

在过去的南北西东各地都略生活过一段时间的柳家人,也不能“套用”以往任何一个地域的特征来描述本土的气候。

就比如柳奕以前生活的世界里:有些地区,每年都有潮湿的雨季;有些地方冬常见降雪、刮大风又很干冷;某些地方的冬阴冷、夏特别闷热;另有一些地域又四季温暖宜人……这些气候特点明确又有规律性,一旦适应下来就容易应对。

白芸里的气候呢,柳家人总感觉它很随性、复杂、也多变数,怎么适应都显得被动,不容易应对。

照柳奕想来,她家这附近的地域,不好是在某些气候带的交汇之处,加之他们又在群山之间……那么气多变而无章法也只能认命了。

她的地理常识本就有限,以前那点书本上的东西早就忘得不剩多少。

她家今年的农耕活动,依旧会充满了各种“听”和“不确定”,充满了东拼西凑的经验之谈——希望农人们的一切经验都能管用,今年的农事也都能顺顺利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