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吧文学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绍宋 > 第386章 晦明晦暗

绕过自家这个学究,然后下炕提上鞋子,走到门口方才回头:

“俺骑马去故城那边看着……你也别闲着,去大名城见岳鹏举,准备接应老萧那一伙子兄弟。”

尤学究怔了一下,‘哦’了一声,然后才反应过来,复又赶紧起身下炕。

二人一起走出屋子,来到外面,眼见着寨中动静明显,心下无奈,却又无话可说,只是各自去牽马,准备分别往大名城、故城过去。

不过,二人各自上马,并走到北门,分开相驰不过一瞬间,黑夜之中,张荣忽然醒悟,却又回头对着乌黑的夜色喝骂起来:“欠肏的,刚刚不是老萧让你个混犊子来劝俺的?还说没话?!”

然而,被乌云遮蔽的暮色之中,尤学究只是抱马而走,充耳不闻。

张荣无奈,耳听着河中已经有了动静,再加上心中也晓得那些道理,却只是在原处勒马盘旋一二,然后终究让身侧卫士举起火把,匆匆赶路过去了。

且不提尤学究去大名城见岳飞,只说张荣亲自打马去故城镇,路途不过十余里,而沿途见到黄河分叉后东面这条水道上,几乎每两三百余步一个大大的灯笼,自马陵渡一路排到阵中,居然接连不断,俨然是自家水军船只。然后两岸还有无数甲士密布,巡曳不停。虽然之前有军令要低声、要禁语,但如此局面,只是寻常动作便已经动静不小了。而待到故城镇中,更是看到密密麻麻的民夫汇集起来,半个镇子都被照的灯火通明。

也是心情愈发复杂。

没办法,所谓复杂,一面是心中无奈,晓得这个动静根本不可能瞒得住元城那边,萧恩此行,势必要做;另一面,却也被沿途这种肃杀气氛感染,却是也渐渐将之前的种种心思以及萧恩借尤学究的劝解尽数抛下,变得严肃起来。

在故城这里主持局面的是御营前军副都统王贵,见到张荣板着脸亲自至此,也是措手不及,匆匆拱手来迎。

至于其余人等,眼见着张节度和王副都统二人相聚于此镇,上下便也都晓得,这里是关键了。

“节度,船已经到了。”王贵明显也有些紧张,以至于黑夜中有些气喘吁吁,哈出的白气在火把下格外明显。“事情不能耽搁,今夜其实不那么冷,冰道恐怕成不了……就用滚木吧!”

“那就用滚木!”张荣当即应声,却又似乎给自己打气一般加了一句。“都是船坞里用惯的手段,也实验过足足三次的,没理由不能成!快干!”

王贵重重颔首,毫不犹豫,扭头下令:“拖船!”

闻得命令,故城镇港口旁的船坞前,一艘早在候命的小轮船旋即奋力催动水轮,轻轻驶向了露天船坞,然后在众人紧张的目视之下,借着惯性,冲上了寻常船坞里根本没有的木质缓坡,以至于将船底裸露出来。

继续看下去,会发现这个木质缓坡居然贯穿了半个镇子,远处还有木道连结。

且说,惯性显得巨大而沉重,但终究不敌重力作用,而重力在特定情形下,也终究会被摩擦力所阻碍,但人力足可胜天。

果然,船只速度虽然越来越慢,但终究是方向板正的冲上了缓坡,并且随着船头微微一晃,却是终于船头微微向上,停在了船坞尽头。

见此形状,船上蹬轮子的民夫和舵手一起下来,与此同时早就相侯的更多民夫也蜂拥而上,直接赤足在满是泥水的船只周边捆缚绳索,固定物件,并在前方铺设滚木,不过片刻准备完全后,便又四散开来,宛如拉纤一样试图将船只拖拽上前方木道……他们之前做过数次实验的,早晓得要做什么了。

然而,让人目瞪口呆的是,数以百计的民夫,还有无数牲畜,无论是马匹还是牛骡,全都奋力向西,但不知为何,却始终不能拖动这艘小轮船,以至于上下齐齐沮丧,一时不知所措。

张荣、王贵两个做主的同样目瞪口呆,却又急的满头大汗……之前都能妥当,为何此时不行?这要是不行,萧恩去元城岂不真就是浪送了,要不要叫停?这要是不行,王贵便是岳飞的亲兄弟,就不怕军法了?

各自慌乱之中,张荣强做镇定,只是将棉袄解开,披在肩上,叉腰而对,而王贵作为执行人无可奈何,一面让人检查船只,看看是不是有什么地方卡住,一面却又唤来民夫头子呵斥,让这些人务必用心用力,同时不忘让人唤来更多民夫。

而待到王贵呵斥完毕,民夫首领们表情各异准备散去再做尝试时,火把之下,张荣忽然一抬手喊住了其中一人:

“你别走!”

那人受了一惊,赶紧回头俯首行礼。

“我记得你,素来跟着我们水军的屯长对不对?”张荣严肃相对。“我看你刚才是有话想说?你是晓得哪里不对?”

那民夫首领,也就是周镔了,闻言尚未做答,王贵便也严肃看来,吓得后者直接再度低下头去。

“王都统莫要吓到他们。”张荣一时跺脚。“这些随军都是黄河岸边那些军屯出身,要么是退下来的老兄弟,要么是遭过兵灾的,你这般作态他们要么不服,要么害怕的不行!”

王贵尴尬转身,却又忍不住在三四步外停下,看张荣亲自来问。

而果然,王贵一走,周镔便小心且认真相对:“节度……下吏刚刚想说,未必是有什么卡住了,也不是力气不足,只是今日有军令,不许大声喧哗,再加上夜间天气寒冷,人心涣散,所以力气散乱,若能许我们喊起号子,一艘船而已,必然能拉扯上路。”

王贵依然莫名其妙,只觉得此人胡说八道,但张荣和他身侧几名梁山泊老兄弟是什么出身,哪里不晓得这说到了点子上,却是即刻释然,然后一起去看王贵。

王贵依然不信,但片刻之后,去检查船只的人回来,却只说没有问题,而张荣又冷冷来看他不停,却也只能死马当活马医了。

旋即,禁令解除,并干脆指定了那个周镔做此间指挥。

结果,那周镔未免太过小心了一些,民夫与畜力一起重新就位,准备妥当后,却又跑来询问:“敢问都统,让谁来领号子?”

王贵愈发不耐,便要指着周镔要对方来做。

但就在此时,早已经在旁不耐的张荣忽然不再装模作样,而是将棉袄掷到地上,穿着牛皮雕花靴子走将下去,直接在泥水里从一名略显年长的民夫手中夺来绳索,回头相顾:“认的俺梁山泊张荣吗?俺张荣来唱号子!京东梁山泊的号子,都会唱吗?!”

王贵以下御营前军,还有无数民夫目瞪口呆,反倒是御营水军上下,居然毫无反应,只是哄笑起来。

可张荣是何等脾气,哪里会在意周围人反应,听到哄笑愤愤喝骂一声后,便张口来唱。

没错,号子是用来唱的,不是喊的,只是腔调绵长,轻重突出,便于所有人一起发力罢了。

王贵怔怔立在那里,头脑一片空白,虽在京东住了快十年,却半日方才听懂那歌词。

正所谓:

“一声号子我一身汗,

一声号子我一身胆。

一根纤绳九丈三,

父子代代肩上栓。

官家索要花石纲,

一纲就是十大船。

船从江南到河南,

共要纤夫十百千。

踏穿两京无人问,

谁知纤夫心里寒……”

这号子用在现在,肯定是有些不合时宜了,但是绝对有用,因为张荣唱到十百千的时候,这艘轮船便已经成功离开船坞,登上了后方平实的木道,木道上全是预备好的滚木,船只压上滚木,民夫立即就变的轻松了许多。

而且,一旦来到此处,地形开阔,能使用的牲畜、人力也比之前在船坞前更加充裕。

于是乎,这艘装配了小型投石机的轮船,立即就开始了自己陆地行舟。

至于张荣张节度,虽然一举成功,却一直唱完了一整首号子,随着船只走了许久,方才回身过来,穿上了棉袄。

而这个时候,第二艘轮船也已经成功启动了,而且第三艘船,也就是一艘大号轮船,也开始在镇外的另一个更宽大的露天船坞处开始尝试。

“船肯定能走,俺就不留在这边了。”张荣回到跟前,对着尚未反应过来的王贵下了一道命令。“但你王都统也不是个干活的人,要多听旁人说话……别的不管,要先烧热水,烧足热水。”

“节度放心。”王贵回过神来,赶紧俯首,毕恭毕敬。“热水热饭肯定不会缺。”

“不是这个意思。”张荣肃然以对。“之前商议的两个法子,一个滚木,一个浅坑冰道……冰道现在结不成对不对?”

“对!”

“但是薄冰还是有的。”张荣认真提醒。“后半夜,滚木上跟船坞里头,会结薄冰,容易出事……拿热水不停的浇!而且滚木也要注意,坏了赶紧换!”

王贵恍然,连连应声。

而张荣也不再多言,复又上马,直接往大名城这边过来,但行不过五六里路,夜色之中,却忽然间听到西南面夜空中一阵喊杀之声响起,也不知道是多少人在乘夜行动……张荣情知是大名城那里得到快马汇报,知道故城这里遮掩不住,也很可能是从第一艘船成功启动后便有人汇报过去的缘故,但不管如何,佯攻计划都提前启动了。

没错,岳飞的所谓计策就是这个,最起码这是其中之一。

其实说穿了,想要攻下元城,一个根本的问题是如何确保宋军形成局部兵力优势,然后在不受干扰的情况下从容布置阵地、从容攻城。

而要达成这个目的,黄河封冻后暂且不提,黄河封冻前,就元城这个地形,肯定需要确保能控制河道,只要水军能在这边临城河道上出现,不管是对攻城还是对防御外来之敌干扰,又或者是必要时的撤退,那都是绝大的助益。

但是,高景山在大名府当了许多年的军头,如何不晓得这个道理,那二十多架砲车,便是针对这个要害的先手布置,而且着实狠辣,御营水军根本毫无作为。

对此,岳飞的应对很匪夷所思,但也很简单,甚至简单到有些粗暴——这里距离黄河岔口不过十余里,两个河道也不过是十余里的距离,那么为什么不将船只从陆地上拖拽过去,直接绕过那个被封锁的河道呢?

这个想法看似匪夷所思,其实是没有太大问题的,那日下来后岳飞细细交代,张荣便觉得可行,因为这年头是有干船坞技术的,早在太上道君皇帝的时候,就有人在金明池旁边修建干船坞,以修理池中那些注定不能上阵的大龙舟。

而且,内河船只都是平底的,平底的,意味着可以用滚木协助‘行驶’,比尖底的海船方便不知道多少。

所以,陆上行舟这个概念从一开始来说根本就不是天方夜谭。

但是,这么做也有一些别的要求,不是光一个主意就行的,他得确保速度要快,要出乎金军预料,战场之上,最大的变数始终是人。

任何精彩的军事计划,只要被敌人察觉,就注定会引来阻扰与干扰,到时候谁也不知道会怎么样。实际上,这也是岳飞放弃挖沟引水这个常规法子的缘故。

而为了能够成功,今夜必须要有佯攻和其他动作来做遮掩,而且得是合情合理的佯攻和遮掩。

那么宋军合情合理的军事尝试应该是什么呢?

“来了吗?”

随着城外一阵动静,元城内,一身锦袄,几乎与河南贵人冬日打扮一般无二,正端坐自家阁楼上的高景山微微抬头,面色不变。“我就知道,这般动静,肯定有事……是哪边?”

“南边!”

一名女真猛安俯首相对。“看架势,不下数千,说不定有万人,正在堆舟连浮桥,准备夜渡!”

“不要管他。”高景山不以为然道。“只派哨骑小心沿河查探,并让南城那边彻夜灯火认真警醒便可……他若真敢来攻,便仗高墙坚垒,让他无力能为。”

“若是宋军去攻南乐、魏店呢?”女真猛安一时犹豫。

这两处都在元城西南,算是繁华据点,也算是支城了。

“那就也让南乐、魏店两处一并小心防守。”高景山状若醒悟。“若是不支,告诉两家守将,乘夜撤到永济渠那边,待到天明再入城。”

“喏。”女真猛安无奈应声,然后匆匆下楼。

高景山继续端坐阁楼之上,一时百无聊赖,却又忍不住去看身侧一个侍从,后者会意,赶紧俯首相询:

“都统可有什么吩咐?”

“我想起来一件事情。”高景山微微叹道。“去寻那种带炉子的小炖锅,再寻一条鱼来,让厨娘准备一下……最

未完,共3页 / 第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