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吧文学小说网 > 穿越架空 > 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 > 第770章 公爵的制度设计没你想的那么简单

是兜底把一个郡或者至少是其中多少县封给某人了。但朝廷的中央政府也不可能从别的郡再调拨钱粮过来养着这个郡的官员军队,所以郡公的钱,其实只是一个郡地方财政的结余部分。

每年收上来多少,要由地方官先刨除掉本郡官员的全部薪俸和办公经费,再刨除掉这个郡驻军的粮饷、一切军需物资开支。这两块减掉后,剩下的全部钱粮理论上才是公爵的。

当然,这个过程是收支两条线的。也就是收税是地方官帮公爵收,绝对不允许公爵自己收。地方官分配好之后,再把属于公爵那部分给他。

这样才能确保“地方上的全部公务员和军人,性质上都依然是拿着朝廷的工资和口粮”,从而绝对忠于朝廷。要是直接公爵收税、把公务员和军人的钱给官兵,那不成公爵在养官养兵了?分分钟就是州牧和节度使的下场。

如何防止地方因为财权下放而出现割据王国,这点上汉朝中央朝廷已经有很丰富的经验了。

另外,除去官员开支和军费开支,理论上地方财政还有其他支出,主要是地方上搞基础设施建设,比如治水和修桥修路、造城墙盖官府,还有就是遇到灾荒时要赈灾。

这两部分的开支比较难界定。刘备昨天的朝会上最后有稍微讨论到一点,最后还是决定不做地方财政的硬性规定。

朝廷鼓励公爵从应收钱粮里分出一部分做好事、建设地方和赈灾,但不强迫。

反正地方百姓多了、能拆出更多的县,将来这个公爵的税也能多收、子孙后代能传的代数也多,是双赢的。

公爵应该学会自发帮助治下百姓发展繁衍,这也多多少少能补足秦汉地方官员流官制以来,官员治理政绩不考虑长远利益的问题。

整个帝制时期两千年,地方流官不考虑长远利益的毛病,一直是个无法解决的问题。因为地方官只做一两任,他就希望所有他做的举措的政绩,都能在这一两任的几年内体现出来。

当然,流官制比封建世袭制肯定是百利一害,绝大多数都是优点,仅仅这一点小瑕疵上不如封地世袭。

封地世袭的封君,比较容易为自己的封地上未来一两百年甚至更久的经济可持续发展考虑,毕竟这世世代代都是他自己的,也要施行仁政引诱别的地方的百姓来投奔,不能竭泽而渔。

诸葛亮就这样条分缕析地帮忙解读完了全部政策,总算是让李师的家人领会到了朝廷的良苦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