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吧文学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贞香 > 第五十一章 故里重逢

这是日本投降后的第二年,麦子抽穗的季节。

那一年,葛春江从书院远走高飞,参加了国军正规部队。参军后很快得到军旅长官的器重,又被推荐去上了两年军校;军校毕业回到军营,当上了少尉参谋,从此,他进出在省城军部的首脑机关,为抗日救国施展着聪明才智。军校毕业两年后,他又成为国军劲旅中的上尉参谋。

如今,葛春江那本就笔挺的身材和儒雅的气质,着一杠三星的制服,头戴硬壳短舌大盖帽,腰上系着一根黑色的皮带,更是韶秀英武,出类拔萃。

可是,他感到无奈的是抗战胜利了,赶走了鬼子,新的战争又开始了。他所在的抗日劲旅现在被改编为整编师。武器没变,枪支弹药飞机大炮一应俱全,由于有美国的支援,武器装备甚至比过去更先进了,可是,战争的对象变了,不再是外来侵略者,而是曾并肩抗日的兄弟部队。还有一些令他费解的事频频发生。军中骨干人才在逐渐流失,都跑到昔日友军今日的敌对阵营去了,周围一片议论和叹息,黯然的气氛周遭蔓延。“损失太严重了。”“我们成了昨日黄花。”军中议论纷纷。

在葛春江看来,这支军队眼下就象西山落日。他心里明白,自已选定的正规军辉煌不再,要想在短期内绝无恢复过去战斗力的可能。人心涣散,犹如一盘散沙,即使现在得到美国的支持又怎样。他寻思着,懊丧不已,越寻思越烦闷。近日整编和动员在紧锣密鼓地进行,可他感觉不到作为一个军人应有的兴奋和激情,却像正在泄气的皮球,奄头奄脑。

他忘不了从云江县和弟弟离别时的情景。那天晚上,葛春海劝他参加新四军,他回绝了,他向往的是国军大部队的气势和实力。

记得临别时春海曾告诫说:“哥,你的路可要走对了,否则会后悔一生啊!”

发动眼下这场战争是正义的还是无义的,维护着谁的利益,血会不会白流……耳闻目睹了军中派系斗争和高层敛财的丑闻,这些天来他的脑子里时常会冒出这样的念头,让他对自己选择的道路感到了危机。

“葛参谋,你的信。”

他接过收发员送来的信,一看是父亲的亲笔字。端正的小楷,可笔力不如过去遒劲。他看着父亲的字迹黯然地想,父亲老了,身体一定不如从前了。

葛春江直到抗战胜利才给家中去信,这是父亲的回信。他拆开信看罢,心情异常沉痛。父亲病了,家里的变化很大,比他想象的更艰难。母亲两年前已病故,父亲九死一生。因为春江书院作为抗日的活动中心,还因为儿子参加抗日队伍,葛宇轩受到牵连,被日本人多次折磨,后来一直卧病在床。父亲在信中说,要不是贞香隔三差五常来照料,自己的这把老骨头早就被埋进黄土了。

提到贞香,春江的心为之一颤。自从婚配高家,再无她的音信,除了在梦里,他以为早已把她淡忘,可没想到一经提起,心底还是涌起一丝悸动。父亲还在信中告诉他,弟弟葛春海现已成了解放军的营长。他不仅自己跟随部队转战南北,媳妇贞莲也参加了解放军,成为解放军部队的一名医生。

想到李贞莲,葛春江记忆犹新。这个有文化,有思想的女子,心里好像揣着一团火,有一颗求索之心。她受弟弟和父亲的影响与言传身教,懂医识药,成为军中人才却是在葛春江意料之中。

葛春江放下家书,习惯的摸摸硬壳短舌帽沿,心里抱怨着这难看的帽子。他还是喜欢抗战时的军装,特别是那个仿照德国山地帽的圆桶帽子。他更喜欢“抗日铁军”的称号,怀恋南昌会战、豫西鄂北会战的那些万众一心的日子。

父亲病重,葛春江以此为由请假回家探亲,虽然颇费周折,但假期总算得到上司的批准。他回家乡一是为了探望父亲,二是想静下心来好好想一想。

“春海,你应该给贞香鞠躬。”

葛春江进门伊始,躺在床上的葛宇轩就这样命令儿子。葛春江瞅着贞香,端正的给她举了三个躬。

贞香脸颊绯红,两手摇摆,轻声说:“别,我不过是力所能及罢了。春海弟弟不在家,贞莲也不在葛伯伯身边行孝,我来代替一下,这是应该的。”

春江怔怔地看着贞香,搜索记忆。在他的印象里,她是被定格在六年前的少女,穿着白底素花淡雅的小旗袍,总是微微抬起下颚,用清丽而好奇的目光看着讲台。那神情现在想起来犹如繁杂的尘世中一缕皎洁的月光。眼前的她,显得清瘦,还有些憔悴。有一刹那,他觉得她的脸庞不如这几年来一直珍藏在心中的娇俏,但却更为美丽。这种美带着沉静和成熟,还透着一股高洁和坚毅。

看见贞香,他就像回到了春江书院,自己又有了当先生的感觉,贞莲和贞香这姊妹俩仍然是他的学生。

贞香看见葛春江,端庄地叫了声“先生”,却在也不知道说什么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