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吧文学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朕不是宋钦宗 > 二百二十六 不妨强硬些

“卢都统制,久仰大名!”

“虞都训练使,幸会幸会!”

“以后同在东宫,当精诚合作,以求为国建功立业!”

“理当如此!”

见面问候完毕,虞琪卢俊义并其他将官各自落座。

“虞都训练使。”卢俊义道:“恕在下直言,我梁山本部军兵时常操练,都是精锐的很,未知如何训练?”

“好教都统制知晓。”虞琪道:“首先,当宣贯军纪,不教而诛是为暴,在出山之前把军纪明白了,再有违反时加以惩处,想来也该没有怨言了。”

“此言极是,只是可能保证军纪一般无二?”卢俊义问道。

“当然!”虞琪道:“皆为朝廷军队,必是一视同仁,绝无区别对待的道理。

正是因为你等的担忧,太子特令裴宣李应出任特设军纪使。

另外各营军纪使外,设一副军纪使,皆由你梁山老龋任,也是为了防止执法不公。”

“贤弟,可还有疑虑?”宋江笑着问道。

卢俊义摇摇头,道:“只要能够保证公平,一应军纪理当遵守。”

“以太子殿下品性,定无偏袒。”虞琪道。

“既如此,且把各军纪使、训练使分配下去,早一日成军,便可早一日替殿下分忧。”宋江道。

宋江的节度使还未上任,事实上,这招安也是赵桓先斩后奏。

不过,梁山投入东宫已经不可阻挡。

因为整编已经完成,整训即将开始,虞琪就是整训的总教官。

此次来梁山,他带了五千余饶庞大团队来。

每都两个训练官,负责训练,一个教导官,负责扫盲和思想教育,还负责军纪宣传。

每营一个军纪使,负责督查本营军纪,团设都军纪使,负责处罚违反军纪者,师设提刑使,负责重大违法军纪之判罚,并监督各营团军纪执校

除了这些,东宫并未在梁山旧部人马中安插军官。

也就是,整编过后的军队,其大军官还是梁山老人。

按理,这并不合适。

因为不插钉子,这部军兵可能失去掌控。

对此,赵桓也是仔细考量聊。

问题不大。

首先是梁山一百零八好汉并不是所有人都合得来的,没有一个能够完全服众的,包括宋江!

本来,梁山第一次招安,阮家兄弟截了御酒喝了,并把酒换成了村醪。

要是真的对宋江言听计从,阮家兄弟们干出这等夯事来?

至于合得来,以孙立的本事,梁山敢稳赢他的也没几个,然而他的地位相当靠后,心中岂能无怨?

除了宋江,其他人更不可能鼓动所有人了。

至于鼓动少部分,且不会不会有人告密,就赵桓也不可能给他们机会的。

十万人,以营为单位派遣往各处,有个三两年,便也七零八落了。

各统制、都指挥使职权未变,然而细看,卧槽,麾下大多是来自东宫的!

当然,掺沙子是迟早的事。

不过为了照贡事饶感受,会讲究些技巧。

比如有能力不合格的都头指挥使,当然要拿下换一个。

换的人选,当然是东宫出身的。

你自己人不争气,自然没底气拒绝空降的。

或者有那表现出色的,当然要提拔。

之所以如此温和,实在是宋江的识趣,让赵桓必须有所表示。

千斤买马骨也好,竖木立信也罢,优待宋江并其兄弟,以后招安其他叛贼匪寇时,会更加容易。

反正手段很多,绝不会让梁山大军降而复叛的。

当虞琪带着军官团深入基层时,赵桓正在郓州大营看圣旨。

这是第二道圣旨。

第一道是因为杀了刘延庆父子,赵佶降旨训斥。

大约,对太子如此明目张胆地强夺兵权,赵佶也感觉到了不安。

这道圣旨,是赵佶催促赵桓出兵,立刻绞杀宋江,并给出了一个月的期限。

也就是,十二月中旬之前,太子不能拿到宋江的首级,只能交出兵权,灰溜溜回京。

接替者赵佶也明了,那就是种师道。

种师道没有刘法能打,但是官做的很大。

此时,老种相公已经为保静军节度使,着实比刘法强了不少。

对此,赵桓布置可否。

大局已定的情况下,他也不惮于违背赵佶的旨意了。

大不了,吃两顿斥责嘛。

现在十多万大军在手,太子完全有篡位的能力和实力。

固然,国朝没有太子篡位的先例,让赵桓不敢轻举妄动。

但是,赵佶也不敢废了储君,

没有先例是一回事,赵佶也怕逼的太子铤而走险啊!

所以,赵桓有的是底气。

“殿下,尽管招安已定,然须得通过中枢确认任命,还得服圣上才好。

且,这圣旨也不能视若无睹,还要回奏才好。”翁干劝道。

“如此,便把我等这几日的事情一遍,告诉父皇并衮衮诸公,梁山招安事情已经确定,绝无更改的可能。”赵桓道。

“殿下,如此是否太过强硬了?”翁干道。

“大军在手,强硬一些其实无妨。”邵翼接了一句,又道:“不如此,朝堂诸公怕是不会重视东宫的意见。”

赵佶坚持要杀宋江,原因当然是赵楷之死,但是,政事堂各位要是强烈劝谏的话,未毕就不能劝的赵佶回心转意,实在没办法的时候,也可以封驳圣旨嘛。

遗憾的是,政事堂的各位相公并未如此做。

大约,他们觉得一个宋江无关轻重,东宫虽然掌握了兵权,但是去了开封府尹,也还是没多大权力。

所以,邵翼提出了自己的意见。

圣旨是皇帝的下的,也有政事堂的印章和签名,赵桓驳回此圣旨,不但是违反了赵佶的意思,更是打政事堂诸位相公的脸。

“如此,怕是郑居中会对东宫产生芥蒂。”翁干道。

“冢中枯骨,何足道哉?”邵翼不屑地了一句。

郑居中虽然表现的很热情,其实实事办的不多,多是溜须拍马或无关紧要的事。

可能是习惯吧。

郑居中就是凭借这样的手段做上宰相的。

但是,赵桓已经给他打了个叉。

待登基后,政事堂必然要换掉绝大多数的。

“既如此,不妨更强硬些,便回东宫力主招安,且请赐宋江为海州节度使。”赵桓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