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吧文学小说网 > 其他小说 > 儒雅仙道 > 第四十六章从军行驸马初发威

朝堂之上被拜为从三品偏将的付平,心中并没有欣喜。。.本就志不在此,再者,就算算上昏睡前的四十多年,从来也没有从政或从军的经历,心里也是没底。之所以出手,一是看不惯倭寇横行,二是不忍沿海居民被其践踏。

回到驸马府把朝堂上的事情仔细说了,四人一起商量看谁随付平一起比较好。因军中不能带女眷,也只有龙星一人合适。对于二人的自身安全,还是让曹颖等人放心的。龙星依然是相当于人类修士筑基初期的水平,不过其本体却比人族强大的多。付平现在也早已达到筑基后期,体内液态真气已经增加了不少,快接近经脉容量的八成左右,再用不了多长时间就能达到筑基大圆满了。另外,到目前为止,几人尚未发现这个时空的人族修士有超过付平的。至于妖修也仅是付平身边几人,没有发现其他。

太子和付平的出发时间定在八月十八日,今天是八月十三,还有五天的准备时间。其实对付平来说并没有什么要准备的,不过带点换洗的衣服,以及银钱等。只是彩云还是天天紧张地忙活,不是觉得带的衣服不够,就是觉得银钱带少了。付平知道她是因为关心,而又分别在即,才显得有点坐卧不安的样子。也就随她。

倒是这五天内驸马府来了不少送行的人。李公子、翰林院的一干同仁、礼部的崔侍郎、吏部的韩侍郎等等。这些人到韩府来一是送行,再就是为付平高升贺喜。

八月十八日卯时,太子付平一行人就已经来到南城门外十里的长亭。.此处是约定俗成,不论是公差外出,还是私人游历的饯行之地。这日的饯行标准自是不同于往日,上自宰相,下至朝中五品官员齐聚于此,连皇上都派随身太监前来为太子把盏饯行。均以轻纱遮面的曹颖、彩云,以及白薇三人,也夹在人群中,直到看不到付平和龙星身影时才转会城内。

一路晓行夜宿,快马加鞭地赶到宁海州州府,知州隋立满早已准备好的太子行辕时,已经是九月初五的傍晚。一行人简单洗漱安顿下之后,顾不得休息,连夜召集附近州府官员,传达朝廷和皇上的决议。并给一众官员下达死命令,务必于两个月内,即十一月五日前,初步完成沿海五十里内的居民内迁,对不能按期完成者一律革职罢官打入大牢听候皇上发落。

拒绝了众官员的洗尘宴,并要求各州府务必于五日内上报各自辖区户头人口数量,以及拟定好内迁诸事宜的相关章程,才打发他们回去准备。一行人才简单用了晚膳,带着一身疲惫各自休息去了。

一夜无话。

早晨卯初时刻,众人再来到行辕,太子与付平从众官员那里详细了解近日来倭寇的行径,并协商一些内迁的细节,以及安排各州府驻军先拖住倭寇,等待黄将军到来。

一直说故土难离,直到付平随各州府一处处劝说当地居民内迁时,才真正体会到。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各州府报来已完成内迁的人数还不到总人数的三成。特别是那些年老的居民,就算眼看着自己的子孙被倭寇践踏,就算朝廷给他们在内陆安排好房子、粮食,并每人补贴五两银子,也还是守着祖宅和祖坟不愿离开。最后经太子同意,并上报朝廷,才不得不动用军队实行强制迁移。等黄宗宪带领三万北方兵马,日夜兼程于十一月初十赶到宁海州城外时,才算勉强完成。

黄宗宪,三十五六岁的样子,标准的北方汉子。黄家世代武将,一直镇守在大韩朝北方的大荒山州,防备北方鞑子的侵袭。在大韩朝历代以来,都以骁勇善战着称。

黄将军到行辕参拜了太子,与各州驻军将领一一见面后,统计各州府驻军共三万六千余人,加上带来的三万,共计六万六千余。付平因内迁事物已基本完成,于是自动请缨,并禀报太子同意后,带领龙星到黄宗宪军中效力。

黄宗宪建议,眼下已进入冬季,天气渐凉,倭寇基本还是一身夏装,应努力先把倭寇赶到四无遮拦之处,甚至赶到海上,饥寒交迫之下,必然会铤而走险,如此对接下来的战事必定有利。太子与当地驻军各将领均表示赞同。于是开始排兵布阵。

几场丈打下来,才明白远没有想象般容易。倭寇人数虽没有大韩朝兵马多,仅有三万余,却各个悍不畏死。双方鏖战半个多月,互有胜负,仔细算起来竟然是朝廷军队略微吃亏。主要原因是当地三万多驻军基本上没有什么战斗力,而黄宗宪带来的部队和倭寇人数相当,虽然战斗力不错,可是和悍不畏死的倭寇比起来还是略有不足。另外就是倭寇采用了能打赢就打,打不赢就跑灵活机动的战术,让习惯了排开阵势,稳扎稳打的官军很不适应。

战事胶着,眼看已到年关。北方士兵一是不习惯沿海潮湿阴冷的气候,又思乡心切,渐渐有了厌战的情绪。当地驻军也因久战不胜,又伤亡巨大,心中难免产生恐惧。

看到太子、黄将军,以及一干当地驻军的将领一筹莫展的付平,他们建议,是不是可以实行斩首行动。虽然一家人都赞同这个建议,却找不到合适的执行者。付平再一次主动请缨,说自己可以带着龙星试试。在太子等人将信将疑的目光中,付平和龙星在夜色里向倭寇的营寨摸去。

半夜时分二人返回,看到龙星手里提着的人头,众人不仅充满信心。黄宗宪连夜布置,准备一早强攻倭寇营寨。

天刚亮,探子就报倭寇营寨打乱。黄宗宪立马出兵,一鼓作气冲进倭寇营寨。这一仗下来,官军以伤亡四百余人的代价,杀敌三千余,擒获一千二百多。是自开战以来最大的一次胜利。

黄宗宪和太子连忙写奏折,把大胜的消息八百里加急送往朝廷。

接下来的战事,在付平和龙星斩首行动的带动下,节节胜利,到新年前基本把倭寇赶回到海上。完成了最初制定的目标。